稔知:rěnz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犹素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篤行士。”★深知、熟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我稔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福惠全书.卷二.莅任部.关防告示》:「不爱一钱,谅为朋旧所稔知。」
1、《明史?沉?传》:“塞外人素?直,又稔知嵩恶,争詈嵩以快?。
2、清杨复吉《海鸥小谱跋》:“廿年剑化,一旦珠还,遥稔知不足斋主人,应不禁掀髯一粲也。
3、褚氏最后说:“江湖宿德,稔知其人,不复赘述。
5、一百零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半岛自由独立。
6、清袁枚《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
7、十四年一月,北京政府明令废止再任将军衔,以往任命者仍有效,「自念年届六十(引案:若迳以同治五年为一八六六年计算,是年为「六十初度」),衰病日增,善后之谋,亟宜料理,因清查田产胶葛,以免日后争持」(「退庵纪事」);十一、十二月间(旧历十月),撰「退庵纪事」一文,其目的为「留之家乘,俾我子孙稔知当年事迹,以备参考而已」。
8、弱冠举于乡,五上春官不第,遂谒选,领许州……补陕西静宁州……满考迁平凉府同知……时督府稔知先生可属大事,方表为庆阳守,而先生顾郁郁思归……上书求去,不俟报去矣。
10、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11、其时适值粮价暴涨,民心惶惶,先生稔知各地存粮尚裕,且收获有期,不以为虑,且指示主管粮政人员,建立粮食预算制度,整顿粮仓储量,尽力抑平米价,卒以安渡难关。
12、长春号难治,铭安稔知锺彦才,奏请除通判,部臣以违例请下吏议,铭安盛气抗辩,上两解之。
13、县令稔知宋江为人诚实宽厚,欲偏袒之。
15、自称:“出身贫寒,尚能刻苦耐劳,作实践工夫”,“并稔知东南革命风气较为普遍,故特注重西北工作”,“二十年来,又尝力倡‘和平救国’、‘开发西北’之主张”,因之组织西北协会,任理平。
16、《帝王OL》世界中的猎手是当之无愧的多面手,他们拥有精湛的技巧和武器熟稔知识,对环境和生存能力也同样在行。
17、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18、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
19、公才猷敏练,清介(清正耿直)不取,绍兴府稔知(素知)其贤雅(贤能高雅),相敬重,频摄新昌、余姚、萧山县,所至皆有惠政。
20、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责以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
21、曾入北京陆军贵胄学堂,毕业后供职于军谘府测地局,“欲藉此以稔知天下形势,为行军用兵计”。不惮霜露,拜公豫藩,维屏维护,公盖深悲故里之凋残,不堪永伤,而稔知桑梓之精悍,可当召募。
22、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2)、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23、实拍录音的那天,早已稔知乐曲节奏的师伟和录音棚里放出的音乐共同完美“演奏”了一首钢琴曲,以致拍摄现场很多人都说,师伟的演奏可以和专业人士媲美。
24、对於有志从事国际广播工作的後进们,她建议除稔知英语外,更要精通第二外国语,对自己要自信、自重,对工作态度应具备主动出击,迎向挑战的精神。
25、《野获编》记载此事后说其原因:“盖上在潜邸久,稔知其价也”。
26、而稔知桑梓之精悍,可当召募。
27、习知:稔知。
28、人智稔知曲经曲络,泥封一隅敬候端详。
29、不惮霜露,拜公豫藩,维屏维护,公盖深悲故里之凋残,不堪永伤,而稔知桑梓之精悍,可当召募。
30、孝宗稔知其贤,每对辅臣称道之,命所在州郡岁时致礼存问。
31、积善之家,后先辉映,岂不懿欤!第院邻故多践扰,业经钱铭等具呈请禁在县,更恐后有不肖族人稔知斯院及田俱系吴氏捐造,不由外助,非惟无志续修,且将肆意擅卖,因命顾瑜等具呈存案外,略缀数言,勒之珉石,俾知斯院创修捐赎之始末,于以嗣前徽而杜后弊,庶得垂永远焉。
32、并稔知八沟一带猎户极多,火枪无不熟习,拟召募十营,愿效驰驱等语。
33、孙中山《伦敦被难记》:“西人欲稔知其故,非於文学风俗殚心研究不可。
34、臣于闽中经制及投诚将领稔知有素,另俟命下之日,会议选拨定数,具册报闻。
35、同村农家子刘文作为书童随侍进京,投宿于米市胡同老便宜坊附近,因常往就餐,稔知其味。
36、因身为一国之君的李后主在宫中创行缠足,李后主的词更为人所稔知,所以考证缠足的人,都把这件事推到李后主头上,何况李后主是亡国之君,当然有许多正人君子写文章时,常把这件事说是亡国的不祥之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