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bāgǔwén 基本解释: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详细解释: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制义专从四书中出题,所以又称四书文或四书义。八股文之得名,以股有两腿之一的意思,四部分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为明、清两代士子参加科考必须学习的一种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的段落组成。破题规定文章由两句点明题意,以下之承题、起讲皆有形式上的规定,而后四部分各由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散体议论文句组成。 八股文原不是一种故意创立的文体,可远溯于唐、宋,而定型则在明中叶成化年间(1465~1487)。最初北宋王安石废诗赋而取其〔三经新义〕为一家之言,虽箝制思想,但文体尚是自由的散文形式。南宋时经义已形成格律,有破题、接题、不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具有八股文之雏型。明初颁布〔科举成式〕,规定乡试、会试各考三场,首场考经义,包括四书义三篇,各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篇,各三百字以上;第二场考论一篇,三百字以上,判词五条,诏、诰、表三种文体中考选一篇;最后一场考经史策五篇。由于考卷数量及内容皆非常庞大,考试官无法在短期内逐一评阅,因此形成考试官只评阅首场四书义之八股文的积习,甚至于在一篇八股文中只读破题,即评高下,形成学子只习八股文,而八股文又特重破题的流习。 由于明、清数百年之八股文考题皆出自四书,范围狭隘,题目早晚被拟题猜尽,因此出题者也极尽新奇曲折之能事;南宋起即有所谓「搭截题」出现,至于明、清则尤甚,系将四书内容不相干的字句相联为句,或将完整的句子从中截取片断为题,牵就题目的八股文,内容往往也拼凑、截取,毫无真意理路可言。又明、清八股文崇尚所谓「求实尚正」古板文风,旁徵博引、绮丽华美的文辞,反视为不合体例,甚至规定不可引原经文之上、下文,否则就是犯了「犯上」或「犯下」的禁忌,因此八股文内容愈流于空疏。 由于明、清两代士子只须熟稔八股文之形式及四书之内容,即可参加科考,晋身功名,因此投机之风渐起,所谓的「程墨」、「房稿」等范文大为盛行,而真正的经史古籍反而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形成一般士子不识时务,亦不好古敏求的卑陋学风。故而明、清两代在文化学术上有成就之人,不是绝意仕进,就是舍弃了八股文这种求取功名的「敲门砖」,而从事实学研究。 八股文虽在明、清两代盛极一时,但并不用唐、宋的诗赋论策具有文学价值,或对时务有其实感受而成之诤言,因此在清末废除科举后,八股文也烟消云散,未留下任何值得传诵之不朽文章,只落得箝制人心之千古恶名。--作者:方志华★比喻内容空洞、死板的文章。【造句】文章写作要有创意,别老作那些人云亦云,了无新意的八股文。★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时所规定的应考文体。文章结构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部分,全文对格式、体裁、用语、字数有严格规定。其体制源于宋、元的经义。明成化以后渐成定式,清光绪末年废除。【造句】《红楼梦》中,写贾宝玉喜欢诗词,最讨厌呆板的八股文。★文体名。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时规定的应考文体。其体制源于宋、元的经义。最初八股考试命题采用经书中人伦治道之言,应试者据以敷陈经义,有若代圣贤立言,称为「制义」。元仁宗以四书命题,限用朱子集注,明、清时科举考试亦多取四书中的语句命题,故称为「四书文」。明成化以后渐成定式,清光绪末年废除。文章结构可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部分,全文对格式、体裁、用语、字数有严格规定。也称为「八比文」、「制艺」、「时艺」、「时文」。
1、一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捆一掌血。
2、到家后他让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都同叶生在一起,丁县令的儿子叫丁再昌,已十六还不会写文章,但是特别聪明,一篇八股文只要看上二三遍就能背诵,叶生在丁家住了一年,丁再昌便能下笔成文了,再加上他父亲的关系,进了县学成了秀才,叶生把自己的全部学问及所作的文章都拿出来教给了他,考举人时七道题答得很好,得了第二名。
3、历代王朝开科取士的目的之一,就是笼络士人,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尤其是以八股文取士,更是禁锢思想自由,消磨聪明才智。
4、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起,先后入江阴南菁书院和常州致用精舍继续深造,弃八股文,研究“西学”。未几,邱松南中举,便资助他入江阴南菁书院研究经学,并以爱女许配他,当时,他只二十岁左右。
5、三是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开了它的先河,只不过不像八股文那样呆板、机械和唯一。
6、到清朝后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则大大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和世界的发展,而科举考试仍埋头于“四书”、“五经”及八股文,把科学技术看作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其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误国害民,是显而易见的。
7、diào fúdùwǎnㄉㄧㄠ?ㄈㄨ?ㄉㄨ?ㄨㄢˇ钓伏渡挽(钓伏渡挽)指八股文截搭题的作法。
8、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八股文的关注又开始复苏。
9、由封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一心钻研八股文,对八股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10、八可是后人篡改了孔圣人的教义,提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天地君亲师这些骗人愚民的鬼话,书越读越蠢,蠢到最后只剩下八股文了。
11、年轻的或者年老的读书人一个个拖着尾巴似的长辫子,黄卷青灯,苦苦地琢磨着程式化的八股文,希望哪一天有幸能够金榜题名。
12、其次,历代王朝开科取士的目的之一,就是笼络士人,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尤其是以八股文取士,更是禁锢思想自由,消磨聪明才智。
13、接着,本文重点探讨了艾南英的八股文理论,总结出他以古文为时文的文论体系。
15、16岁考上秀才,才华横溢,但落拓不羁,轻浮名而重气谊,不肯在八股文上下死功夫,因此困于考场,一直没有中举。
16、他又喜欢杂览群书,写那气概纵横豪宕的诗文,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却很是厌恶,十四、五岁时两次考秀才皆未中,1874年他见到了讲述各国史地风俗的“瀛环志略”、“海国图志”和地球图,开始接触“西学”知识,十九岁至二十一岁到九江礼山草堂从学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系统学习经史典籍,接受“济人经世”的实学,这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可以说,这三年的苦读钻研在他一生的思想上烙有深深的印痕,然而,作为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青年,面对国家和民族遭到的厄难,他深感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找不到可以解救鸦片战争后江河日下的国势和使祖国富强振兴的答案,产生了传统学问“究复何
17、认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发展,因而每次应试都放弃作答,20岁後曾在浙江当小吏,其後曾当保甲差、文闱差。
18、我们已经知道,康有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他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打下了中国传统的学问基础,但是他喜欢杂览群书,写气势纵横豪放的诗文,而对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却很厌恶。
19、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20、他少年时便喜欢博览群书,讨厌八股文字,加之个性显露,情感张扬,恐怕确实写不出合格的、规行矩步而阴沉死板的八股文来。
21、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专用文体,1901年被正式废除,此后十多年,少有人提起它。
22、也正因此, 《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成为士人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其他无关应考的知识一概被摒弃。
23、文章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24、琉璃厂书业,乾嘉以来,多系江西人经营,相传最初有某姓者,来京会试未中,在此设肆,自撰八股文试帖镌版刷印出售,恃以生活。
25、摘要科举考试专用文体之一的八股文历来受到人们的批判和指斥,其“代言”又成为人们批判八股文的重要内容。
26、钓伏渡挽??指八股文截搭题的作法。
27、喜翻书不求甚解,偶有所得,随手码字,发表八股文若干,时论杂议若干,有时附庸风雅,居然也诗歌散文起来。
29、格式束缚到“八股文”可说是至矣尽矣。
30、过去的八股文,教条主义和现在的医疗模式有什么区别。
31、所谓体例,即是谭嗣同说的‘沈博绝丽之文’;所谓气息,即是梁启超说的‘笔锋常带情感’”;“拿文学史的眼光来观察,不能不承认这种文体虽说是得力于骈文,其实也得力于八股文。
32、卢前学术著作有《明清戏曲史》、《读曲小识》、《八股文小史》、《词曲研究》、《民族诗歌论集》等;笔记类著述有《冶城话旧》、《东山琐缀》、《丁乙间四记》、《新疆见闻》等;诗词曲创作有《饮虹五种》、《中兴鼓吹》、《春雨》、《绿帘》等;还写有《三弦》、《金龙殿》、《齐云楼》等小说……内容涵盖学术评论、笔记小品、传奇剧作、散曲、诗词等多方面。
33、词社作词,文社切磋时艺(八股文)。
34、八股文是明代影响广泛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内容源于“四书”,能够“代圣贤立言”。
35、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36、◎八股文为何要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使得写作时有如床铺底下舞板斧,碍上碍下?
3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以在思想上实行禁锢的愚民政策,一直沿袭着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的科举制度,致使中国对西方世界茫无所知,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38、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
39、晚清在现代媒介基础上产生的报章体,存在的语言背景是八股文的废除与桐城派古文的统治地位。
40、干了十年的革命战争,对于别的国家也许是值得惊奇的,对于我们却好似八股文章还只作了破题、承题和起讲,许多热闹文章都还在后面。
41、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42、最终结果是、起灵乖乖的跪在古丽将军,以及众多闻讯而来的姑娘们的面前,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忏悔自己的错误、以及朗诵用八股文写的、催人泪下的保证书。
43、在明清文人的笔下,小说与八股文呈现出奇特的关系:一方面是小说对八股文的批判。
44、但是从许多书上能够读到,当年八股文作者那种简练揣摩、惨淡经营的艰苦情况。
45、八股文和试贴诗都有各种选本供学生仿效,更有书商选取历科考中举人、进士的考卷,印成阅读教材,称为“闱墨”,被不少教师学生视为应考的捷径而争相教、学。
46、根据茅、唐等人的相关理论,唐宋派对前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驳,主要是从指导八股文写作的角度立论的。
47、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
48、这一学习观认为,儿童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应该开蒙读书,以反复背诵的方式学习《四书五经》 ,熟悉八股文格式,为将来的科举考试作准备。
49、光敏自幼聪颖异常,9岁能写八股文,13岁能赋诗,善书行草,15岁入四氏学,由于品学兼优,17岁为廪膳生,曾拜提督学政施闰章为师。
50、近现代反传统语境中,科举制与八股文普遍受到不公正对待。
51、解鉴《自序》中也称:“幼时学八股文字,亦尝逐队英雄,决胜负于风檐寸晷,名场潦倒,垂四十年。
52、清初文人尤侗写过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收在《西堂杂俎》里,王士?《池北偶谈》中说:“近见江左黄九烟周星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七篇,亦极游戏致。
53、简介:本书收文章14篇,一类论杜甫诗,二类论其他唐代诗,三类论律赋和八股文。
54、在清代就有过三次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这几次改革对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5、系统地反思八股文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56、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57、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
58、袁宏道与八股文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