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序:sànx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隋唐燕乐大曲的开始部分。散板,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不歌不舞。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臺宿云慵不飞。”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唐白居易《王子晋庙》诗:“鸞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乐舞术语。隋唐(公元581~公元907)时代,指燕乐大曲的开始段落。此段没有〈拍子〉,多以乐器演奏,无歌无舞。--作者:刘凤学
1、序”即大曲中的首曲,多为散板,“飒踏”即中序,“入破”为快板,“急节”为舞乐高潮,节奏越来越快,这种散序一中序一入破的结构,在现代流传着的维吾尔木卡姆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中,既有来自家庭生活的测温奶瓶、不积水的碗、卫生消毒筷子笼,也有来自学校生活的新型防近视支架、磨铅笔器、实
2、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3、因此,在宋人曹勋的《松隐乐府》中,能见到一套由“散序?歌头?排遍?入破”四个完整曲段构成的《法曲道情》就不足为奇了。
4、《碧鸡漫志》卷三:“《凉州曲》……凡大曲有散序、?、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
5、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
6、说:“凡大曲,有散序、?、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谓之大遍。
7、出处: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子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8、大曲中含有散序、、中序(排遍、歌头)、、正、破(舞遍)、入破、虚催、衮遍、实催(促拍)、歇拍、煞衮等不同的结构成分和段落。
9、曲分三段,第一段是“散序”,第二段是“排遍”,第三段是“破”又名“入破”。
10、宋大曲的完整形式仍由“散序─歌(排遍)─破”3部分组成。
11、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凡大曲,有散序、?、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谓之大遍。
12、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13、单歧蝎尾聚散序,5枚雄蕊冠上找。
14、截至2 00 3年6月,除我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香港、澳门、台湾以外,W TO成员均至少参加一个区域贸易协议,而多者则达3 0个以上,区域贸易安排遍布各大洲和地区。以著名的法曲《霓裳羽衣》为例,全曲共有36段,其中“散序”6段,为器乐的演奏;“中序”(“排遍”)18段,是慢板的抒情歌舞;“破”(“舞遍”)12段,是节奏急促的快速舞蹈,有器乐伴奏。
15、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16、11月,元帝在津阳门外(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的津阳门外)举行大阅兵,遇到北风挟暴雨袭击,急忙乘轻车便辇回到宫中。》引唐郑?《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