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兵:xībī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停止用兵。《战国策·秦策二》:“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唐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留滞嗟衰疾,何时见息兵。”★停战。《战国策.秦策二》:「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唐.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留滞嗟衰疾,何时见息兵?」
1、而轩辕黄帝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忍黎民百姓再受战乱之苦,遂反复向炎帝申明大义,畅谈心扉,终于说服炎帝罢战息兵,在西泰山结成联盟。
2、北宋年间,锋火连年,兵慌马乱,矢石之难,兵连祸结,赤地千里,人们是多么希望偃甲息兵,休养生息啊!女真族与契丹,大宋三者互相交界。
3、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
4、十月,朔方军出兵解灵州之围,尚结息兵败撤退。
5、王积极响应刘湘使者鲜英“息兵弭战”的倡导。
6、《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
7、一方偃息兵戈,四境粗安耕织,上荷元穹?佑,次翳神理护持。
8、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
9、中原息兵,汴京繁富,歌台舞席,竟赌新声。
10、卷二十二:“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佚乐,士大夫赏玩湖山,无复恢复中原之志。
11、再岁召还,言:“求名义以息兵,莫若因建储而肆赦,借殊常之恩,为弭兵之名,因行赦宥,大霈德泽。
12、为了迅速扭转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苻坚决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
13、以江南称藩纳岁币之说,而息兵养民矣。藩国大名称藩主,其领导机构一如幕府。
14、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15、他写此词之时,正是西北大夏国连年对宋廷用兵,而北宋朝廷自皇帝以下,大都混混僵僵,不思进取,宁舍金钱土地,只求息兵罢战,屈辱求和。
16、乾隆初年,清廷和噶尔丹策零议和告成,双方划定牧场,息兵罢战。
17、井发电文三通:一为苦劝陈济棠息兵同结,共御外侮;一为呈国民党中央元首,阐明西南兴兵内幕,请统筹大计,团结抗战;一为请粤省各级将领共体时艰,不可苟从。
18、第三十五回:“末将启太师,东伯侯姜文焕,年年不息兵戈,使游魂关窦荣劳力费心。
19、方欲偃甲息兵,候机而动,而天赞休明,时来斯速,虽欲靖戎,理不获已。
20、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21、和戎即是和息兵戈之意。
22、是时,蓟镇稍息兵,而辽左时告警。
23、要平息兵变,总要有人做恶人。
24、僧月江正印禅师所撰的《月江正印禅师育王录》曰:“僧问:‘大权菩萨因甚以手加额?’外师云:‘行船全在把梢人。先是,朝议大夫惠厚下及枢密院小吏杨雄皆自金境逃归,言中原之人闻上登极,咸以手加额曰:「圣明既立,将有息兵之望。
25、今秉常不废,即为顺命,可因以息兵矣。
28、如将来杀获驱攘之后,圣人务好生之德,设息兵之谋,虽降志难甘,亦和戎为便。
29、如此则建储之义,正与息兵相为表里也。
30、昔荆昊之战,事兴蚕妇;浇瓜之惠,梁宋息兵。
31、井发电文三通:一为苦劝陈济棠息兵同结,共御外侮;一为呈国民党中央元首,阐明西南兴兵内幕,请统筹大计团结抗战;一为请粤省各级将领共体时艰,不可苟从。
32、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33、浙东连帅具以上闻,朝廷议欲息兵,乃授造以刺史。
34、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盟于清水,暂息兵戈。
35、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36、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