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zhǐgāoqìyáng 基本解释:[holdone’sheadhigh]脚抬得高高,得意扬扬,形容骄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样子●详细解释:《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鬭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屈瑕字)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战国策·齐策三》:“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后用“趾高气扬”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清谈迁《北游录·纪文·六十自寿序》:“先生顾诸客曰:‘冠进贤而来者,趾高气扬,僕视其中,无所有也。’”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的架子,不过,可不是趾高气扬的那一种,而是把骨骼放松,仿佛随时都可以被风吹散。”★◎趾高气扬zhǐgāo-qìyáng[holdone’sheadhigh]脚抬得高高,得意扬扬,形容骄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样子★6参考资料解释用来形容傲慢自得的人。出处《战国策.齐策三》故事战国时代,齐国大臣孟尝君出巡各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他一张象牙雕塑的床。郢都一个姓登徒的人被派遣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因此,他就去找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都人登徒氏,现在我当班须护送象牙床。可是象牙床价值千金,只要稍有损伤,就算我卖了妻小都赔不起。先生如能设法阻止此事,愿以祖传的宝剑答谢。」公孙戍毫不考虑就答应了。于是,公孙戍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这份礼物,孟尝君询问他其中的原因。公孙戍说:「这些国家都以相印授公,表示对您的敬仰,而那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困苦,让濒临灭亡者得以存活。各国的杰出之士,都将国事托付您,也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和廉洁。如今您到楚国就接受了这样的重礼,那其它您尚未到访的国家该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后觉的有道理就答应了。公孙戍快步退出,但还未走出门,刚到中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说:「你不要我接受象牙床的重礼,这是很好的建议。可是为什麽你走路时把脚抬的很高,样子也显的很神气?」公孙戍说:「臣有三大喜事,还外加一把宝剑。」孟尝君说:「为什麽这麽说呢?」公孙戍说:「您门下食客有好几百人,却没有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臣的一喜;我的谏言能得到您采纳,这是二喜;谏言又能让您免于犯错,这是三喜。为楚国护送象牙床的郢人登徒,他不愿意送床,如果我能帮他的忙,他允诺送我一把祖传的宝剑。」孟尝君听了并没有生气,对他说:「你接受宝剑了吗?」公孙戍说:「没有您许可,臣不敢接受赠礼。」孟尝君说:「赶快把宝剑收下。」孟尝君因为这件事,还在门板上写着:「能让我扬名,又能阻止我犯错,纵使在外私下接受馈赠宝物的人,都请快速来谏。」补充近义词:眉飞色舞;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昂首阔步;得意忘形;踌躇满志;高视阔步实例他这次比赛得了冠军,难怪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参考资料文化课教材(高级):趾高气扬(成语故事)★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造句】他在这次考试拿了第一名后就趾高气扬,让同学们十分反感。目录★走路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后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花月痕.第一二回》:「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也作「足高气扬」。★修订本参考资料:走路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后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花月痕˙第十二回: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亦作足高气扬。★05.《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他戴一顶绒帽,一顶狐狸皮帽套,一领插青布篮(蓝)布里棉道袍,一双皂靴,撞了人,趾高气扬,作揖拱手,绝无上下。」★04.《聊斋志异.卷六.绦妃》:「尔乃趾高气扬,发无端之踔厉;催蒙振落,动不已之瓓珊。」★03.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六出》:「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02.《花月痕.第一二回》:「不想从西廊转过水榭,这过路亭是一道板桥。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0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嚷着叫调桌子打牌。」★释义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样子显得十分神气。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语本《战国策.齐策三》。典源#《战国策.齐策三》1>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2>曰:「君岂受楚3>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4>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5>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6>之义。小国英桀7>之士,皆以国事累8>君,诚说9>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10>,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11>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12>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13>之登徒14>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15>入谏。」(1)典故或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2)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3)楚:古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都郢,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后为秦所灭。(4)公孙戍:生卒年不详。孟尝君门人。(5)齐:古国名。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后为秦国所灭。(6)存亡继绝:使濒临灭亡者,继续存在。见「存亡继绝」。(7)英桀:才智优异出众。桀,通「杰」。(8)累:嘱托。(9)说:通「悦」,音ㄩㄝˋ。喜爱。(10)中闺:宫中小门。闺,上圆下方的小门。(11)重:音ㄔㄨㄥˊ,外加。(12)门下:门下食客。上文所云「门人」亦同此。(13)郢: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14)登徒:复姓。(15)疾:通「急」,迅速。〔参考资料〕《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典故说明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麽,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于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麽其他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麽走路时把脚抬得那麽高?样子显得那麽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麽,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书证
1、网民有说老师“趾高气扬”,有说孩子“谄媚拍马”,各种冷嘲热讽。
2、你应该改掉你这种趾高气扬的个性才能够更好地在人生道路上发展。
3、爱是经久忍耐,亲切友爱;爱是不妒忌;爱是不自夸,不趾高气扬,不举止失当,不自私自利,不轻易动怒,不心存恶念;不以行邪恶为乐,而以求正道为乐,凡事宽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
4、葡萄除了营养价值丰富外,它的价格也"趾高气扬"。
5、初建的清朝八旗贵族趾高气扬,政治上抬满压汉,强迫尊满人,汉从满俗,汉改满服,并行“留发不留头”的铁血政策,时颁诏令剃发。
6、现在回头去看,这只是个小小的胜利。但是当时我兴高采烈、趾高气扬地走出那个房间,真是荒唐可笑。
7、是不是人都这样子,在爱的人那里多俯首贴耳多低声下气,在爱自己人那里就多趾高气扬多肆无忌惮。随侯珠
8、五大三粗的恶汉趾高气扬地走过来,居高临下地对我咆哮着。
9、看她那趾高气扬的样子
10、我很喜欢职来职往里面的马丁,看上去就觉得他有一种趾高气扬的感觉。
11、三他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在我面前竟敢如此趾高气扬,真是放肆!
12、八赵太太看到她缩头缩脑、战战兢兢的样子,感到很解恨,她趾高气扬地打道回府。
13、在中国的小学,学生的成绩是公开的,成绩好的趾高气扬,成绩差的自怨自艾,学生间的学习竞争非常激烈。
15、公司的人都不知道唐妮从什么时候开始,来到公司再也不趾高气扬,都是小心翼翼,明显可以感觉到甚怕触怒了孙祥。
16、罗马人的天下的确在土崩瓦解,然而我们不但不垂头丧气,却依然趾高气扬。他看上去经过了很好的“净化”处理,不象平时那样趾高气扬,也没有提到前两天晚上的事情。
18、四是不是人都这样子,在爱的人那里多俯首贴耳多低声下气,在爱自己人那里就多趾高气扬多肆无忌惮。随侯珠
19、直到后来,那个蓄着两大撒粗口髦的趾高气扬的上校猛然回过头来,涨红了脸,凶神恶煞般对他看着,这时他作了使他流芳百世的说明。
20、当你置身于豪华的住宅精美的马车和金碧辉煌的店铺饭馆和各种娱乐场所之中当你嗅到了花香绸香和酒香当你领略了生活奢侈的人发出的心满意足的笑声和似寒矛般闪闪发亮的目空一切的眼光当你感到像利剑一样刺人的笑容以及那炫耀显赫地位的趾高气扬的步伐时,你就会明白什么是有权有势的人的气派。他原在德国被恩研究煤矿技术,那时他刚从德国匆匆赶回来,他以前也在剑桥大学待过两年,现在,他是个堂堂的陆军中尉,穿上了军服,更可以目空一切了。
21、第一部第十八章:“他趾高气扬,昂头挺胸,感到自己是一个强人,又有人给自己抬轿子了。
22、三这个女人,现在用不着我了,就当真趾高气扬起来。
23、最后他走过来趾高气扬的说了几句话让大家都不是很满意他。
24、自他母亲死后,他就不再趾高气扬了。
25、不一会儿,山坡后面就升起了缕缕炊烟。这时,盒子里已经有五六只被俘虏的知了了。它们垂头丧气地躲在盒子里猜测自己的命运,叫声也不似开始那么趾高气扬了。
26、她今晚看上去趾高气扬。
27、生意不诚信,等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顾客也变得趾高气扬,还会故意刁难,雪上加霜啊;视员工如草芥,日后必然人心向背,倒戈相向,令人心寒。
28、台阶下众人,看来多是重要头领在前边,纷纷抱拳行礼之间趾高气扬,挺胸叠肚。
29、欢颜心口一酸,低着头放轻了脚步想要蹭回自己的房间,却被黄书娟带来的小女儿眼尖的看到,立刻窜出来挡在她面前趾高气扬的嚷嚷:“许欢颜,你不做家务要去躲清闲吗?
30、而十年后,趾高气扬的国庆大典却无法掩盖由于毛泽东的共产主义体制带来的广泛的食品短缺的问题。
31、为什么一个民族没有气节了,你们还趾高气扬。
32、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