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cáng sh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法相宗“八识”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之识。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十:“能含藏执持诸善恶种子,故名藏识。” 章炳麟 《无神论》:“若无人格,则不异於佛家所谓藏识。”参见“ 八识 ”。
1、(中略)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2、又于八识中建立如来藏为第八含藏识,它含着善不善因,是认识世界一切的本源。
3、过去生中种种作为,种种好恶,其所薰染,皆涵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谓之藏识。
4、第八识即藏识也。
5、阿赖耶识,意译作藏识。
6、蕴在藏识之中未发显时。
7、因此,只要藏识上名想习气的染净种类互有消长,自然发生粗重或轻安的不同感受。
8、以喻藏识为诸识之首也。
9、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
10、├??断惑??不动地前(远行地)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
11、明心见性之性,岂有所谓善恶,有善恶者,乃阿赖耶藏识耳。
12、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
13、诗号:藏识本非染,清净无暇秽;长时积福智,喻若净月轮。
14、清谭嗣同《仁学》二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藏识转为大圆镜智矣。
15、(浩浩三藏不可穷)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
16、(中略)第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理无二故,故说一心。
17、藏识之所薰习,亦由他种因缘,而引发为今生之性情及一切言动。
18、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
19、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
20、《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21、意译为“藏识”。
22、即第八藏识也。眠伏藏识之中。
23、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
24、参加古钱鉴定研讨班后,丰富了藏识,提高了鉴赏能力。
25、以无明种子潜伏藏识。
26、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凡宪令图牒、簿书案牍,皆当次比整齐,敛藏识别。
27、我们知道,挥洒甩泼自然也是一种文化藏识。
28、质量监控、宽方位角地震勘探采集与处理、基于地震属性的地层圈闭油气藏识别等。
29、(本识即藏识也。
30、梵语阿赖耶,意为无没,我国译为藏识。
31、如说第八藏识。
32、中的第八识,华译为藏识,藏字有三义,即能藏、所藏、执藏。
33、理事无碍一心,即大乘实教之如来藏藏识。
34、与此同时,北野武藏识出刀锋就是海战中击毙小春的人。
35、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36、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37、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
38、这藏识譬如植物的种子,遇到土壤及相当气候,便会出芽抽叶,开花结果。
39、藏识既是种子,种子能生芽以至结果,果中之仁,又为次一世之种子。,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40、(种子识即藏识也。
41、如谓为如来藏识,是约别教之释也。
42、六道所由成,各缘藏识所伏种子之成熟。
43、眠伏第八藏识之中。
44、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
45、(第八识即藏识也。
46、但《坛经》上如?‘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
47、这个群体意识,类似佛教讲的“阿赖耶识”,是巨大的“藏识”。
48、藏识即第八识也。
49、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三相。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