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庙:qiānmià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古代太庙中专门供奉、祭祀被迁神主之庙殿。也称远庙。太庙之制,中为始祖或太祖,为不迁之主,左右三昭三穆,自天子之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之父、之祖共六代。天子薨,其子继位,则迁新死之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为第六代,而迁原第一代神主入迁庙。《孔丛子·巡狩》:“或以迁庙之主行,载於斋车,每舍奠焉。”《旧唐书·礼仪志五》:“迁庙、亲庙,皆出太祖之后,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清许宗彦《周庙祧考》:“远庙者,远於庙。自正庙而迁之於祧,谓之迁,故祧曰迁庙。”2.谓迁移新死天子的神主入祀太庙,迁移其高祖之祖的神主入祀迁庙,并依次迁移原昭穆神主位置的仪式。《大戴礼记·诸侯迁庙》:“摈者曰:‘迁庙事毕,请就燕。’”《汉书·韦玄成传》:“诚以为迁庙合祭,久长之策,高皇帝之意,乃敢不听?”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迁庙》一篇,新死者自殯宫迁於庙,当迁者自旧庙迁於新庙,皆用此礼。其曰‘从至於庙’,虽殯宫亦称庙,实不专指殯宫也。”
1、前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
2、到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潢溪社坛荒废,遂迁庙于龙首之东,即为后世所说:“洪恩灵济宫”。
3、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
4、古者先王迁庙主,以昭穆合藏于祖庙。大成殿系孔庙主体建筑。
5、即以《河水》一篇而论,海门口《大禹祠三石碑》,夏阳城西北《司马迁庙》二碑,邵阳城南《文母庙碑》,临洮《金狄胸碑》,陕县《五户祠铭》,洛阳县北《河平侯祠碑》,黎阳县南《黎山碑》,凉城县《伍子胥庙碑》、濮阳城南《邓艾庙碑》,一概阙如,何所见而删之也。
6、唐?无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7、箬坪山曾氏始祖曾贵选于清乾隆十五年从福建上杭白沙背迁庙前破村,生四子迁此。班长靳学军上穿沙背心,腿绑铁砂袋,每大早晚跑两个5公里,练得脚掌、脚趾满是血泡。
8、巡狩》:“古者天子将巡守……或以迁庙之主行,载于斋车,每舍奠焉。
9、【出处】:《孔丛子?巡狩》:“或以迁庙之主行,载于斋车,每舍奠焉。
10、《迁庙议状》:“中宗复辟中兴,当为百代不迁之庙。
11、【示例】唐?元稹《迁庙议》:“中宗复辟中兴,当为百代不迁之庙。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