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锐化生成铅笔画的新方法
2、拓拔宏对汉民族文化的崇拜,如痴如狂。
3、今年,他们再度携手要在北京建立大型民族艺术宫殿“中华楚乐宫”——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演出基地。
4、白族人民融合了民族文化、地域特点、民风民俗,在建筑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装饰艺术等方面,创造出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特色。
5、朱幡认为,文物是供人们观赏、了解、研究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6、1926~1935年,是朝鲜无声片的黄金时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7、在此基础上,从历史、语言以及植物学和哲学等角度,对茶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阐明了蒙古族茶文化内涵及文化形态形成的过程:即从一种天然植物成为饮食与生理需要的茶饮料,又从茶饮料升华为感悟人伦之道、体验人生意义的美的享受,最终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品位及文明标志。
8、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变迁的一般模式是各民族文化由冲突(差异)到适应再到融合的基本过程,最终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的文化格局。
9、他出于“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萌生了“重校正史之愿”,发誓搜罗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辑印。
10、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 (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
11、汉字造型精致瑰丽、雍容深厚、葳蕤生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坚实的载体,更是中国平面设计生命的底蕴。
13、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俄罗斯文化与远东文化交融的国家,民族文化自然是异彩纷呈。
15、有着独到生活感受的现代派作家,将丑引进艺术并进行大胆地表现,创造出了一系列以丑著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世界里掀起了一场美与丑的变奏,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出了一片奇异的视野。本文提出:为适应这一现代化进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则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转型和重构,即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汉文化、西方文化三者间通过融合、转型而实现重构的少数民族文化重构的三重变奏理论。
16、其诗人气质和宏扬民族文化的独立人格与崇高精神更值得推重。
17、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满族特色的花棍舞秧歌被齐齐哈尔市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
18、论文对中国传统的几种主要生死智慧从新的视角作出了展示,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诠释,进而描绘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实质,揭示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从多方位、立体化角度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死亡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和阐释;另一方面,研究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现代意义,消除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和错误认识,使人能正视死亡,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观。
20、每个国家都将谋求一条基于自身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道路。
21、然而越南的高棉族居民与柬埔寨居民在社会结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是相同的。
22、非物质辞赋文化遗产,最大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文化生活、文化生产方式,是民族文化个性、民族文化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23、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24、有的反映民族矛盾,如《冀州道上》揭露了元朝统治者摧残民族文化的劣行:“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25、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散发着民族文化之光的乡村聚落:大理、平遥、凤凰城……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韵,使得这些古城镇散发出各有千秋的鲜明特质这些美丽而古老的家园,正饱受着城市化洪流的侵蚀,一天天从我们的视野里远去。
26、从本质上看,这两次村寨文化复兴都是民族文化持有者对现代性语境下的族群身份、文化归属、自我认同等所进行的努力与追求。
27、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是月份牌广告创作的源泉,这是月份牌广告发展的文化基础;
28、旅游行业在迎合公众文化需求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发扬了民族文化,也实现了资源的持续发展。
29、康天刚与唐三藏民族文化精神之比较
30、另一方面接待处有舞蹈教室,提供小的私人的空间,用来跳芭蕾、现代舞、武术,当然不能同时。摘要东方舞蹈艺术必须背靠着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石,并坚持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