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治:jùn zh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滇池县 ,郡治,故 滇国 也。”2. 郡守的治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上元 吴县 放灯,﹝知县 王子溶 ﹞召太守为客,郡治乃寂无一人。”
1、郡治在河北的有北平、恒山等14郡。
2、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
3、また、中国の古制に倣って郡治(ぐんち)とも呼ばれた。
4、吴有三江五湖之利?秦汉为会稽郡治?是江东第一都会。
5、济南,因位于古济水以南而得名,先后经历泺、历下、历城、济南(郡、府、路、道、市)等变化,历经“郡治?府治?省府” , 1929年设市。从外延上看,法治政府是“法律人”之治,是具有政治权力合法性、政治行为规则性和政治关系稳定性的政府治理模式。
6、据守狄道城的是韩有禄部。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7、朱提郡郡治在朱提县故城(今昭阳区土城)。其宁州、朱提、云南、西爨,并置总管州镇。
8、春秋为屈色,西汉置土军县,东汉县废;西夏置土京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
9、隋文帝统治中国时,晋城作为宁州郡治所,曾由刺史梁毗“拓州城七里,建九门十二衢”,可见当时规模之宏大。
10、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府附郭县。
11、陇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陇水”、“陇坻”之西,故名“陇西”(《水经注》并引东汉应劭注)。
12、郡治湘,今长沙府附郭长沙县也。
13、抑余闻之,郡治旧有小山丛竹、温陵各书院(参见《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温陵书院》)处来学者众,陈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学舍讲堂,藏修息游其间,既有其区,复有其藉,从此咸加刻励,砥行立名,为邦国之光。
14、站在灵源山上,伫立灵源寺前,“南眺大海,可历数百余里;北顾郡治,山川城廓历历如绘”(《泉州府志》)。
15、之前,可能作过一段武陵郡治,时间也许是在义陵县作郡治之后。
16、陈是郡治所在,故有太守和县令。
17、下领三县:晋安、兰水(今莆田)、龙溪(今漳州北部),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
18、清河郡治所清河县,其治所仍在汉信城,即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19、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
20、《水经注》云:郡治在琅琊台西北十里。
21、公元539年,移郡治至承休县(汝州市区)。
23、西汉为勃海郡治;北魏曾为浮阳郡治。
24、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
25、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征发战车千辆,骑兵10万驻渭水北,保卫京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遨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分别屯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北地和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以抗击南下之匈奴。
26、为达到瞒天过海,厂卫人马又付诸一炬把部分临济寺院周边的城郭村邑给焚烧扫荡了个净尽,至此房屋闾舍几为丘墟、黎民百姓亦惨遭浩劫无一幸免(永乐年间,闽浙界域尤其闽东地区一度显现生齿锐减、驻军增多、动兵频繁等状况),“腥血漫红村道,皆为刀光染就”即指当时凄绝人寰之情形。此后至南诏阁罗凤王时期在大城沙漠庙一带设孟弄燮祧郡治,管理洱海东岸地区的军事和民事;段思平得国后,朝拜大城封臣寺,废杨干贞为僧,改封臣寺为古灵寺,改孟弄燮祧郡为神州(亦名神河州),州治仍在孟郡城,但管辖区域已经缩小为洱海东岸(含今宾川县全境);元代改神州为孟州,州治仍在大城今沙漠庙,辖区不变;明清时期,大理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孟州和海东万户,把海东(含今宾川县)划入太和县,划入太和县后仍在大城设行化乡治(相当于今副县级);明代时随着大城水库的扩建,凤尾河道的移直,使大城成为宾川州及大理府乃至全省最大最富庶的村邑,明清两代均在大城办书院,所以洱海东岸乃至沿洱海地区明清两代的进士举人、文官武将大都出自大城,因此,清康熙时被云南提督编图命名为“大理府第?文明古镇”,特奏准设立文庙和武庙;民国时期,挖色仍属宾川县,在大城武庙设第三区(西区)公所,辖区包括今双廊镇和上关镇的海潮河、今属宾川鸡足山镇的上苍、莴村和沙址等地;解放前迁至挖色村赵家祠(今镇政府驻地);解放后挖色仍属宾川县,初设第五区,后因平川分成两个区后,改为节六区,辖今海东镇、双廊镇和今属宾川的莴村、关李二村;1959年挖色随宾川并入祥云县,该年底从祥云县划入大理市设挖色公社、区、乡、镇至今。
27、三封城为郡治所在地,建筑子城作郡守的官府,也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
28、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
29、江阳县(今泸州市江阳区)为郡治所。
30、见《金匮要略?妇科心法要诀》。南朝梁置金匮县,为金迁郡治所。
31、建义初(528年)为易阳郡治。
32、原来自姚远领兴昌郡后,举贤任能,励精图治,郡治焕然一新,百姓感德,为之谚曰:三德视事,兴昌可治。
33、秦置相县,为泗水郡治。
34、时作为宁州郡治所,曾由刺史梁毗“拓州城七里,建九门十二衢”,可见当时规模之宏大。
35、孝武帝时(373~396)侨置,为义成郡治。
36、《魏书?地形志》:建州长平郡:“玄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
37、南北朝时,曾为蔡阳郡治所;北朝又先后为南雍州及蔡州治所。
38、而顾氏乃世居会稽(汉会稽郡治即今之苏州府吴县),至孙吴时成为顾陆朱张四姓,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二也。回北平,赶去参加林徽音的演讲会,行前在沪与翁瑞午恳谈,再次要求他好好照顾陆小曼,翁瑞午郑重地承诺了。
39、隋置郁林县,为贵州郡治。
40、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
41、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
42、侯君素(生卒年不详)名侯白,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临漳)人。
43、东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桥岭南的永宁(今永嘉、温州市、乐清)、安固(今瑞安)、松阳(今丽水)、横阳等四县始置永嘉郡,属扬州,郡治永宁县(瓯江北岸的贤宰乡一带),后徙瓯江南岸,坐落在华盖、松台两山之间(即谯楼大街,今公安路正北)。
44、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临淮郡为淮平郡,郡治徐县为徐调县(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半城镇),领徐调县、赘其县、高山县、盐渎县、成丘县、成乡县、昌阳县、平宁县、建节县、取虑县、秉义县、开阳县、淮敬县、东阳县、成信县、亭间县、嘉信县、淮睦县、从德县、著信县、西平县、睢睦县、武匡县、相平县、美德县、堂邑县、乐陵县等县,辖有今江苏长江以北(除徐州市、连云港市部分外)大部地区。
45、古人籍贯,向来以郡望为主,即郡在前,县在后,郡治地也可以只称郡。
46、取本品8g,研细,加甲醇12ml,超声提取1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盐酸4滴及镁粉少量,与滤液1ml对照,显橙红色;另取虑液1~2滴,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斑点显黄色荧光。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郡治徐县(今苏北泗洪县南),下辖徐县、赘其县、高山县、盐渎县、取虑县、犹县、开阳县、射阳县、淮浦县、东阳县、僮县、海陵县、淮阴县、淮陵县、下相县、富陵县、播旌县、西平县、睢陵县、盱眙县、舆县、堂邑县等29个县。
47、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怀道县,为甘松郡治。
48、在新郡治安官的管辖下,坏人当道压迫人民。
49、安平国下辖信都、下博、广宗、经、观津、武邑、武遂、扶柳八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50、郡治义渠,庆阳之宁州也。,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
51、北周,改?道县为外江县,为六同郡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属戎州。
52、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
53、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
54、安帝义熙九年(413年)郡治复还晋陵(即今常州)。
55、直至北魏,?阴还是平凉郡郡治,?阴、祖厉二县亦由此脱离了凉州武威郡。
56、光武帝即以岑彭率3万余人南下,击败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于邓(今属河南),进围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
57、东汉时,废中邑县并入浮阳县,属冀州勃海郡,郡治徙南皮县。
58、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
59、隋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
60、【南朝?宋侨置,梁初为南梁郡治。
61、波零、鹄山、宏远4县,郡治?江;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州,属岭南道。
62、一名头兰,??郡治也”。
63、属梁州,郡治在今合川市区。
64、三国时,犍为郡属蜀,郡治?道。
65、唐天宝元年(742),置潭阳郡,郡治设龙标。
66、建义初为南绛郡治,恭帝时改为绛县。
67、东晋元帝侨置,为新兴侨郡治。
68、命岑彭率傅俊、臧宫、刘宏三将军共3万余人南击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
69、东魏时复为东豫州汝南郡治所。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