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pílǐyángqiū基本解释:[criticizementally]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称。这里用来代表“批评”,因为相传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贬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世说新语》●详细解释:同“皮里春秋”。晋简文帝皇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宋欧阳修《上胥学士偃启》:“裹阳秋於皮里,不言备乎四时,吞云梦於胸中,兼容尽於一介。”清龚自珍《调笑令》词:“烹茗,烹茗,閒数东南流品。美人俊辩风生,皮里阳秋太明。”★◎皮里阳秋pílǐ-yángqiū[criticizementally]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称。这里用来代表“批评”,因为相传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贬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世说新语》★也作皮里春秋”。深藏在内心而不讲出来的评论。阳秋即《春秋》,借指评论。相传孔子写《春秋》,寓含褒贬而不直言。晋简文帝母煮名阿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
1、一百零陈道远修道年久,性情冲淡,轻利泊名,向来对衣着毫不在意,听他皮里阳秋,揶揄自己穿着,简直哭笑不得。
2、事物譬类》:“胸中褒贬,曰皮里阳秋。
3、美人俊辩风生,皮里阳秋太明。
4、张主任寻思着,要皮里阳秋说他几句,让他知道自大妄为的下场。
5、的皇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故这一成语亦作“皮里阳秋”。
6、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
7、一位见证过其皮里阳秋的人说,房利美的实际态度是“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8、全诗皮里阳秋,微言讽喻,诗人对国家形势的隐忧尽含诗中。
9、【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
10、看来,托物言志,皮里阳秋,寓褒贬之意,申忠爱之忱,这正是此阕寄托深微之所在。
11、皮里阳秋”典出《世说新语》,在《赏誉》篇中说:“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
12、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13、由于简文郑太后闺名“春”,此后的东晋朝野为了避讳,便改《春秋》为《阳秋》,名士们的“皮里春秋”之道,也因此改称“皮里阳秋”。
14、我则委婉一些,皮里阳秋,借猜想鲁迅会做什么广告来针砭时弊。
15、这种“揭示”,当然是充分杂文化的,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或象征,或借喻,或幽默,或讽刺,或说古道今,或引古证今,或皮里阳秋,或釜底抽薪,或剥笋,或归谬,或正话反说,或声东击西,或比兴,或赋陈,总而言之,它有种别的文体无法代替的刺激力,惊觉力,一语中的之力。
16、刻意表里,皮里阳秋。
17、△哥哥收拾羊皮哼咒爱彼彼爱,皮里阳秋三分古板七分滑稽。
18、陈道远修道年久,性情冲淡,轻利泊名,向来对衣着毫不在意,听他皮里阳秋,揶揄自己穿着,简直哭笑不得。
19、比方说,经书《春秋》就被改称为《阳秋》,“皮里阳秋”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此。
20、或一言九鼎,或皮里阳秋,或逢人说项,表现形式虽然各异,但目的似乎相同:借人为镜,以窥自己。
21、后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22、《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或一言九鼎,或皮里阳秋,或逢人说项,表现形式虽然各异,但目的似乎相同:借人为镜,以窥自己。
23、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故这一成语亦作“皮里阳秋”。
24、谷缜也落得清闲,走在旁边,间或皮里阳秋,调侃沈秀受伤手脚,沈秀此时落于下风,面上冷笑,心中却暗暗发狠:“臭小子,到了地面上,叫你知道爷爷的厉害。
25、李世民不懂他的皮里阳秋,还亲自指给他看。
26、特别是,你出书、发文章总要说些皮里阳秋的话,不知道读者懂不懂本意所在。
27、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28、其二,余函皮里阳秋,柔中带刚,批评刘书满纸荒唐,讥讽作者不学无术。
29、王尔德素以智力上的优势为傲,张爱玲也是“不聪明的人她就不喜”(胡兰成语);两人都喜欢奇装异服地招摇于人前,在擅长自我包装方面堪称合璧;两人的文字,色彩都丰富而敏感,只不过张爱玲调子偏灰一些;最主要的一点,张爱玲那种皮里阳秋爱损人的特点,简直算得上女“王”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