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笔:bái b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新唐书·舆服志》:“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2. 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明帝 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观文,判 潭州 ,以言者夺职罢镇。后復职,仍判 潭州 。到任,谢表云:‘谓昔之销印,重违白笔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御史德辉西巡》诗:“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 河 外有烟尘。” 清 谢启昆 《解州盐池歌》:“ 河东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笔。”
1、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2、是香港的一个海湾,位于香港岛南区大潭东部,龟山和白笔山之间。
3、故今以此苍白笔墨,粗评《戚氏》,亦只当学柳永的“为人所不敢为”罢了。
4、10首深挚创作+24页创作表白笔记,灿烂心空。
5、善用飞白笔作人物。
6、忘情簪白笔,假梦入青山。
7、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8、湖北云梦秦笔上端,也削尖,可能秦时已有簪白笔的作法。
9、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10、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近曹知白笔意。
11、【出处】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诗:“熊轼朱幡今岳伯,豸冠白笔旧台臣。
12、初,学诗未有入处,梦其父与方寸白笔,从是文章大进。
13、近世崔白笔墨,几到古人不用心处,世人雷同赏之,但恐白未肯耳。
14、朝廷的高级官员穿着绿袍服,他们头上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耳簪白笔,一个个神情严肃。
15、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16、太宗的儿子真宗,原先并不作飞白,一日阅先帝灵几,见飞白笔,遂取试书,「其体势遒劲,有如夙习」,因以分赐左右。
17、一般牙科都有卖这种美白笔,它和我刚刚说的美白牙齿剂都是「Brite Smile」这个牌子。图中运笔柔中带刚,花朵及兰草叶均一笔点划,土坡
18、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19、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
21、晋以后,簪白笔制度不再行时,所以笔杆变短。
22、侍臣加附蝉,?丰貂,文官七品已上?白笔,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笔。
23、《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24、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
25、树干上有崔白款:「嘉?辛丑(1061)年崔白笔。
26、这种携带笔的方法,称簪白笔。
27、汉代有“簪白笔”制度。
28、明宋濂《和王内翰见怀韵》:“奇才不换金城百,宠名赏簪白笔双。
29、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30、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
31、般的速度,石鼓文般的力度,还有飞白笔法、水晕法和大笔泼墨的淋漓痛快。
32、《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魏略》:“明帝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
33、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这就是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水”。
34、白笔:唐制,七品以上,以白笔代簪;八品九品去白笔。
35、白笔”,未蘸过墨的新笔。
36、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37、以涩如枯藤的飞白笔法一气呵成的“峰回”,造型独特。
38、并在冠后簪白笔。
39、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40、笏头置白笔,以便有事记于笏板。
41、称“簪白笔”。
42、这是汉代簪白笔的事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