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兵:shùbī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戍守边疆的士兵。前蜀韦庄《悯耕者》诗:“如今暴骨多於土,犹点乡兵作戍兵。”宋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臣尝议今之兵,以谓西北之宜,在择将帅;东南之备,在益戍兵。”清查慎行《随猎归途》诗:“官马散随黄犊卧,戍兵秋较老农閒。”
3、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4、如北魏的兵户制和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兵制。
5、既至,免利路民饷运,徙沿边戍兵就粮内郡,纵保胜义士复业,存左藏所解白契二百万以备不虞,悉奏行之。
7、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
8、岭海徭贼窃发,朝廷调戍兵之在行省者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邪!
9、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韦扶谏者,马平瑶魁也。
10、且国步多艰,戍兵滋久,不思所以休息之,如民力何。
11、朝廷鼓励戍军屯田自给,建立了“公田制”,“沿边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积谷以给军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此公田制也”。在居延出土的大量汉简中,经过收集整理,有名有姓的戎边将士士卒达上千人,他们为当时的汉朝屯田戍边政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12、他作战时“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有勇有谋,胜多而败绝少;平日里“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保境安民。
13、自河抵广宁,止宜多置烽堠;西平诸处止宜稍置戍兵,为传烽哨探之
14、大方、西溪、谷里、北那要害之地,筑城戍兵,足销反侧。
15、唐孙樵《复召堰籍》:“凡其所居,铿耀有闻,及为潞州,声光削然,将发戍兵,甲兴而哗。
16、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17、台湾镇在1730年时获生息银1万两,总兵王郡以此置田园、糖、鱼?等业,经各协遴员经理,并征收税?糖斛,所获税息以六分存留营中,做为游巡、病革等盘费,另四分解交台湾府库,备赏戍兵眷属吉凶事件。
18、唐曰:“余筹之熟矣,今四郊多暴骨,取蹿以易,谁复知之?前蜀韦庄《悯耕者》诗:“如今暴骨多於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19、戊辰,缘江戍兵老疾者,悉听还。
21、北魏统一华北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
22、派兵接应撤出安西四镇戍兵(据出土《汜德达告身》)。
23、宋张耒《美哉》诗:“昔人屯田戍兵处,今人阡陌连邱墓。
24、出知怀安军,乞罢都运司以宽民力,罢戍兵以弭乱阶,罢泛使以省浮费。
25、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
26、建封卒,府佐郑通诚者摄留事,畏其军乱,因浙西戍兵过徐,谋引以为援。
27、以选为北镇戍兵,稍立功效。
28、旧有郓州人二千五百为戍兵,及黄巢之乱,遂为阻绝。
29、此外多数台湾绿营置产收租营运效果良好,隆恩租之用途也日增,除「戍兵医药调理之费」、「以资赏戍兵金公费」,也作为租店贮?、修缮营栅军械等费用,故隆恩租的实行一直持续至清朝统治结束。
30、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叛元降宋,歼蒙古戍兵,攻取益都,人据济南。
31、(李乐在《乌青镇志》中说:“镇,周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为戍。
32、今宝应之逼山阳,天长之逼盱眙,须各增戍兵万人,遣良将统之,贼来则坚壁以挫其锋,不来则耀武以压其境;而又观衅伺隙,时遣偏师掩其不备,以示敢战,使虽欲深入而畏吾之捣其虚,此遏寇之兵也。同年五月,林兴珠和都统彭春、副都统班达尔沙、玛拉等率清军3000多人水陆并进,在雅克萨城郊抓获敌兵数人,讯问城中情况,有一俘虏逃逸,兴珠当即建议:“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
33、铁毅加入的就是五原的戍兵,承担着训练役龄男子、储备后备兵员、向首都和边防部队输送合格士兵、维护地方治安、防范镇压叛乱、听从中央征调、出境参战等任务。
34、案:开元十年,沿边戍兵六十余万,张说以时无强寇,奏罢二十余万,使还农。
35、掌管军、政事务,领戍兵1000名。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
36、汰赃滥,抑强御,恤寡弱,黥黠吏,训戍兵,创百丈砦,择兵官,城属县,治行大孚,田里歌诵。
37、的中军、地方的镇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军队。
38、地方的镇戍兵、州郡兵仍然存在,它们都不属于府兵系统。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