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

爱造句 3年前 (2022-05-23) 经典造句 88 0

青阳腔:qīng yáng qiā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浙江 的余姚腔和 江西 的弋阳腔于 明 嘉靖 年间相继传入 青阳 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一般认为青阳腔即 明 代的池州腔,现在赣剧中仍有青阳腔。也有人认为青阳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

1、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2、弋阳腔高昂激越,青阳腔柔和婉转。

3、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4、池州十番锣鼓又名“一枝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体。

5、剧目;一为徽池雅调音乐及青阳腔《孟姜女》剧目。系青阳腔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从安徽传入湖北而形成。

6、刘家孟戏主要以海盐腔演唱,同时参以弋阳腔、青阳腔和徽州腔。

7、刘家孟戏主要以海盐腔演唱,同时参以弋阳腔、青阳腔和徽州腔。孟戏只在每年正月演出一次,

8、的4个剧本:《三元记》、《黄金印》、《涌泉记》和《剔目记》,这是难得看见的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重写本,对于研究明代南戏青阳腔在清代流传于北方的历史,具有很高价值

9、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10、殷武焕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位能唱青阳腔的民间艺人。

11、(陕西称“跳戏”);一说为北曲遗响,同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的“弦索调”,至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后演变而成。

12、据专家考证:南陵、青阳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

13、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

14、高腔??即在余姚腔基础上吸收青阳腔发展而成。

15、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地方戏曲仍

16、考查今之柳子戏,可以明显看出它还保留有高腔、青阳腔和昆腔的成分,说明在由俗曲衍变为戏曲形式的过程中,它曾对已经成熟的高腔、青阳腔、昆腔多所吸收和借鉴。

17、其他传统剧目中,正音曲戏属弋阳腔、青阳腔系统,其中有《封神榜》、《古城记》、《草庐记》、《赤壁记》等史传戏和《目连救母》、《金印记》、《断发记》等传奇。

18、青阳腔、弋阳腔等。

19、2007年11月,九江学院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

20、江西湖口高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

21、外部条件对青阳腔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22、衡阳湘剧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有剧目千余个,内容丰富:有来自北杂剧的剧目,如《单刀会》、《诛雄虎》、《回回指路》等;有来自早期弋阳腔的剧目,如《目连传》等;有来自弋阳腔和青阳腔的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还有大量《三国》、《水浒》、《杨家将》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剧目。

23、明末清初,已有不少唱弋阳腔、青阳腔、乱弹等声腔的外省戏班。

24、参加了湖口县青阳腔抢救挖掘工程,参与演出和录音录工作。

25、他说:“虽然如此,我对青阳腔的热情依然很高。

26、保存部分高腔、青阳腔。

27、明代的“乐平腔”、“青阳腔”,以及清代盛行的“京腔”等多种高腔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28、在被誉为“时尚”的诸腔中尤以青阳腔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

29、生存和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37个青阳腔业余剧团。

30、柳子戏高腔、青阳腔??又名乱青阳,糅合弋、昆、青三腔。

31、等近十出青阳腔剧目。

32、青阳腔支派之一。

33、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

34、主要声腔为二凡、西皮,兼有青阳腔及民间小曲。

35、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

36、高腔系统:川剧、湘剧、赣剧、青阳腔、徽剧、婺剧、闽剧。

37、拨出10万元专款支持青阳腔申报“世遗”。

38、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

39、九江市委表示全力支持开展青阳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40、明末清初,青阳腔影响了全国各地许多高腔的唱法。

41、青阳腔由皖南发展到省城安庆,赣、鄂、川、湘等地。

42、这是青阳腔在声膛上的重要变革。

43、改编的《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

44、《词林一枝》 、 《八能奏锦》编纂年代的考定,不仅可以澄清以“滚调”作为重要标志的青阳腔盛行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借以考定这两部戏曲选集收录的许多无名氏传奇作品的成书年代,这对明代戏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45、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主要由【海里花】、【江头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娇】等散曲组成此外还部分吸收了青阳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罗罗腔及其他民间俗曲小令的音乐,共有各类曲牌四百余支,现已挖掘整理出一百八十余支。

46、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47、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

48、青阳腔进入后,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戏,变为也唱小锣小鼓的戏,特点是唱重于做,做工生活气息很浓,程式化的动作不多,如《琵琶记》、《金印记》的表演艺术,至今仍保留着凝重、古朴的风格。

49、2002年,“青阳腔”被列为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