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huángzōngxī 基本解释: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清兵南下,他坚持武装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天文、算术、经学及史学都有研究。作《明夷待访录》,揭露君主专制。著《明儒学案》,为中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学术史专著。著作还有《宋元学案》等。●详细解释: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清兵南下,他坚持武装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天文、算术、经学及史学都有研究。作《明夷待访录》,揭露君主专制。著《明儒学案》,为中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学术史专著。著作还有《宋元学案》等。★人名。(公元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省余姚人,为明末清初学者。明将亡时,奔走营救;明亡后,隐居教授,致力着述。其为学主张先穷经而徵实于史,以濂洛之学为正宗,旁及百家,学问极为渊博。卒諡文孝,学者称「南雷先生」。着有《南雷文定》、《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书。名籍简介: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明朝浙江宁波余姚县人(今黄埠镇)。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生平经历: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名士,天启年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杀害。崇祯初,宦官集团暂时失势,其中作恶多端的人将受到制裁。黄宗羲当时十九岁,得到这个消息后,毅然进京,为父讼冤,并且在对簿公堂时,手锥陷害他父亲的仇人。清军南下,黄宗羲回到浙江,召募义兵,组织抗清武装斗争。但不久兵败,被悬赏缉捕,只得隐伏山林。直到清政权基本稳定,放松了对沿海知名抗清人士的禁令后,才回到家乡,着书讲学康熙十七年,清政府诏徵博学鸿儒,未几,又开设明史馆,以此网罗知识分子,黄宗羲屡次被推荐,都以老病辞。公元一六九五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五。 学术: 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历算、音律、释道、史地都有研究。 治学以扞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亦重史学之钻研,服膺者如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皆以史学名家,蔚为浙东学派。【文学】黄宗羲从文学角度强调「性情」,反映现实,表达真意。其诗风格朴实,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强意志。【天文历算】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沈括于《梦溪笔谈?技艺》中说:「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惟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沈括之说,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数学】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乐律】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史地】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学术思想史专着。虽然,《礼记》中的《学记》、《儒行》、《檀弓》,《史记》中的《儒林传》、《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儒林传》,《宋史道学传》,都可以算作学术思想史的嚆矢,其后还有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明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已经有了学术思想史的雏型,但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集资料比全面,阐述各家学术观点比较客观,分类系统性比较强,编纂的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即使比较晚出的唐监《清学案小识》、尹会一《北学编》,也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着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明夷待访录》系统的说明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其中很多地方批评专制政治的缺失。评价: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1、张的技艺享誉江南,许多名流学者如董其昌、陈继儒、黄宗羲、吴伟业、钱谦益等也和他作布衣之交,盛赞他的叠石绝技。小官职先生又会不屑一顾,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卫君与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愿替先生准备车马钱币报效卫君。
2、清黄宗羲《赵州李公救?记》:“从来救?之法……曰发仓廪,曰劝分,如此而已。
3、示例: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即皇上欲问~,欺君罔上者;亦不可不付之法司也。可事实上,历史上却从来就不乏欺君罔上、窃国谋逆之徒,连最忌讳的弑君也是屡见不鲜!
4、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5、清黄宗羲《<姜友棠诗>序》:“盖三百篇大抵出於放臣怨女怀沙恤纬之口。
6、在清代,《明文案》曾被列入禁毁书目,主要是由于其中有些词句犯了清统治者的忌讳,正如清朝军机处大臣上呈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查《明文案》系黄宗羲所录,皆明人各体古文,中间多有干碍字面,应清销毁。他来到陈塘关直闯帅府,见了李靖,大声斥责:“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李靖还没有回话,哪吒就已把枪一晃,劈脑刺去。
7、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一书有录。
8、而建文帝君臣的改革努力,无疑能够说明黄宗羲等待后人来实现他的方案的想法并非空想。
9、清黄宗羲《宪副郑平子七十寿序》:“禹梅传其家学,以气节发为文章,吐言天拔,出於自然。
10、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明年会试,经、子、史科,亦依乡闱分年。
11、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
12、9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3,页748。
13、崇祯元年(1628年),十八岁的黄宗羲只身入京,风采凛然,大闹京师,痛击魏阉余党,为东林党父辈讼冤雪恨,此举使他由罪逆余孽一变而为功臣遗孤。
14、清黄宗羲《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佩兄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15、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暮逢丧乱,负母流离,退栖陋室,与百姓杂处,又焉得有奇闻异见,下逮於农琐哉!
16、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许三礼创设长安书院于觉皇寺,聘黄宗羲等名士讲学,成为一时佳话。
17、欧阳修、朱熹、黄宗羲、秦绶章对“苏湖教法”十分推崇,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教学之法最备” , “先生教人有法” , “盖就先生之教法,成就人才,最为得当” , “法最称善” 。
18、派和各派学者,补编各学案的师承传授表,条目清晰,与正文互为羽翼,相得益彰,开学术史著作中设表之例,体例更为严谨和完备,是学案体的最高成就;第三是修定、次定和补定黄宗羲原本;第四,考订史实,可补《宋史》及黄宗羲原本不足和失误。
19、黄宗羲《南雷诗历》《八哀诗》(之五)写道:“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
20、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学历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
21、清黄宗羲《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相兹竹浦,定中托始。
22、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宗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23、出处:清?黄宗羲《敬槐诸君墓志铭》:“风和日美,余掉短?,老母揭女孙泛汝仇湖。
24、黄宗羲自觉地以既有“经天纬地之略”又有“礼乐兵农之才”的豪杰标准塑造自己为此,除从师于刘宗周的讲席之外,便在南北二都,尤其是商品经济最发达,工商市民最活跃的吴越地区“游学”,接触社会,考查旧时代的腐朽,新事物的萌动,并多方交友结社,探索人生,不但结交了驰名南北的文社宗长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二人)等,而且结交了以研究西学而名噪一时的“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等学者,多少名流齐作赋(黄宗羲《南雷诗历?红叶本事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经论史,慷慨骂世,议政议文,探求科学,视野大开。
25、萧一山极力赞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负经世之志”的学者,自己也身体力行,投身于济世安民的实践。
26、康熙二十七年,黄宗羲(梨洲)79岁时,在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自觅墓地,营筑生圹,墓穴与龙山山脉连成一体,并作《梨洲末命》,《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
27、但仍有不少遗老宁愿冒杀头的危险,力辞不就,像顾炎武、黄宗羲,傅山说“博学鸿词”,不如“清歌妙舞”。
28、兄文桂弟文柏亦工诗,黄宗羲称之为“汪氏三子”。
29、黄宗羲与弟宗炎、宗会在明末清初时期与“昌古社”交往密切,黄宗炎有诗《与九征夜话,忆庚辰上元阻雪昌古斋中》,写的正是黄宗炎及弟黄宗会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大雪留居“昌古斋”时,与诸九征等友人彻夜共叙、以诗酒相酬唱的情景。
30、先秦这种“农末俱利”的观点,后来演变为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对于冲破儒家重农轻商的迂腐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1、清黄宗羲《张景岳传》:“?张景岳?於医之外,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皆能究其底蕴。
32、【示例】清?黄宗羲《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当世之词人才子,孰不欲附名简末,分荣后祀。
33、如黄宗羲说:“所谓祖师禅者,以作
34、清黄宗羲《万里寻兄记》:“卜之琼茅蚌壳间,茫然不得影响。
35、在为黄宗羲《历学假如》所做的序中认为:“然《古今律历考》中所载历议又窃之云渊而不留其姓名,辗转相掩。
36、清黄宗羲《永乐寺碑记》:“天地间清淑之气,山水文章,交光互映。
37、一百零黄宗羲等人心中羞愧难当,就用拼死吃番椒的行为表达歉意。
38、苏轼有一句咏菊的句子“菊残犹有傲霜枝”,我想此句可以和黄宗羲的那两句连起来读,以相互参照。
39、清黄宗羲《寿徐兰生七十序》:“妄人荡高山广川,使为魁陵。
40、青春期最容易表现出喜怒衰乐的感情,而且是非常强烈的。尼扎米1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1一个生活在人世的人,不可能完全孤立地生存,有时自然会为了某些事情与人接触的,对我这个生活极其淡泊的人来说,要想摆脱那季节性的问候、商谈事情,甚至更复杂一些的交涉,都是非常困难的呢。
41、感念主人的深情厚谊,黄宗羲作诗数首赠与诸九征,其中一首为:“屋角桃花忘别色,湖头春水泛悠思。
42、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相职,从此“士”在朝廷上便失去了一个权力的凝聚点,即使仅仅是象征性的。……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废丞相始也”。余英时
43、和柳敬亭同时代的著名文人除黄宗羲外,还有吴伟业、周容等人都给他写过传记,张岱写过一篇《柳敬亭说书》,描述了柳敬亭高超的说书技艺。
44、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
45、至此,黄宗羲已经以蒙难忠臣之后,“东浙三黄(指黄氏三兄弟)之首而受到复社诸子,知识阶层的器重,当魏阉余党阮大铖死灰复燃于南都时,黄宗羲与顾杲等复社要员,太学生一百四十余人,愤然而出,发出了《南都防乱揭》,淋漓尽致地揭露国贼丑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震撼了全国朝野上下。
46、出处: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今夫旦中之医,弟与悔木标榜而起,贵邑中不乏肩背相望。
47、赵水庆,1971年生于山东菏泽,先后毕业于菏泽师专,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从师于成弘夫,王进先生。清?黄宗羲《范母李太夫人七旬寿序》:“成弘之后,散而之於?绅各操其权,而馆阁始为空名矣。
48、书约黄宗羲来芜共商反清大计,黄致力著述,未应邀。
49、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二》:“何至驱市人而战,受其屠醢乎!
50、黄宗羲认为这三人“皆永平贤者,扶危定倾殆非其所长也”。
51、论文主要有《黄宗羲与西学》、《王宏翰与西学新论》、《西学东渐与清代浙东学派》等。
52、女曰:“郎君先人有诗于越台,感悟徐绅,遂见修缉。”清黄宗羲《万悔庵墓志铭》:“越台风青,商山芝紫。
53、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被称为浙东学派先驱。浙东学派:也称浙江史学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启蒙主义思想家、余姚人黄宗羲。
54、《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讲述了:一治一乱,终极自返;华夏至尊,蛮夷侍边。
55、浙东学派,也称浙东史学派,主张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并提出“六经皆史”等命题,倡导一种注重研究史料和经世致用的风气,是我国学术史上最具光彩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管江岸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黄宗羲先生甬上讲学时间最长,并产生重要传播与影响力的场所,培养了“十八高弟”,使学派发扬光大,不仅在浙东、而且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56、清黄宗羲《范道原诗序》:“至于言诗,则主奴唐、宋。
57、【出处】:清?黄宗羲《复秦灯岩书》:“然其至非言可传,天假因缘,或在异日。
58、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
59、在封建文化的禁锢之下,黄宗羲器宇轩昂,在一众只肯埋首故纸堆之人中堪称鹤立鸡群,哪肯向封建势力颔首低眉。
60、罗顺钦提出“人欲盖有当然不可易者”;王廷相肯定“饮食男女人所同欲”;李贽肯定“人必有私”,“圣人有私”,提出“勿高视圣人”,“圣人与凡人一”,勿轻视妇人,男女性一的平等人性论,主张崇尚自我,率性而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顺其性而不拂其能”;黄宗羲承认人性“自私自利”,肯定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对剥夺天下人私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君主专制发出了空前尖锐的控诉,指出那些“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以奉其一人之乐的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陈确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顾炎武肯定“人情怀私”,要求“利民富民”,并从“利民”的角度提出“均贫富”,主张言论自由,所谓“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王夫之认为“理在欲中”,“天理与人欲同行”,主张“尊性达情”,确保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利益,“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反对君主挟天下之公为一姓之私;唐甄主张人性平等,尊欲富民,认为“立国为富”,而“帝王皆贼”,所以“乱天下者惟君”;颜元、李恭主张义利统一,“利济苍生”,肯定男女之欲为“人之真情至性”;戴震认为“理存乎欲”,主张“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批判“后儒以理杀人”;龚自珍为了肯定“人情怀私”,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要求尊情尚欲,“定民生均贫富”;魏源认为“是非与利害一”,主张“仁利天下”……如此等等,汇成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巨响,闪现出耀眼的思想光辉,形成了中国人学史上第一次启蒙主义浪潮。
61、《东山志》亦引黄宗羲的话说:“九征立昌古社,出而交游,倪鸿宝、陈卧子皆以国士待之。
62、清黄宗羲《海市赋》:“尔乃帆席未挂,僧窗宴启,忽然丛岛逼塞,孤?魁峙,疑异国之飞来,岂灵居之迁徙。
63、黄宗羲称二孟(孟秋、孟化鲤)如“冰壶秋月,两相辉映,以扶家传于不堕,可称北地联璧”,给予很高评价。
64、顺治十六年后,吕留良先后结识了一批明末遗民和抗清志士,如黄宗羲、黄宗炎、高斗魁、黄周星等。
65、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黄宗羲
66、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黄宗羲
67、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甚至秋后与不时并律,囊首与绞斩同毙。
68、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涵濡蕴蓄,更当俟之以火候。
69、初与黄宗羲、高斗魁等人结识,明亡后,他散其家财,连结海上,图谋复兴,备尝艰苦。
70、清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
71、清黄宗羲《万里寻兄记》:“卜之琼茅、蚌壳之闲,茫然不得影响。
72、对此,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