佥院:qiānyu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即宋之签书院事,位在枢密副使之下。2.元时,宣政院、宣徽院、太常礼仪院、太医院等亦设有此职。3.明时亦称都察院僉都御史为僉院。★明时亦称都察院佥都御史为佥院。
1、设院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2人。
2、永安陷于吴,以永忠袭兄职,为枢密佥院,总其军。
3、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4、前有至元五年太医院题识,备列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佥院事二人,同佥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二人,掾史一人衔名。撒里蛮年十六,从世祖讨阿里不哥,战于失门秃,有功,赐号拔都儿,赏赉尤厚,授光禄少卿,仍袭为迭只斡耳朵千户,改同佥宣徽院,进佥院事。
5、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签署枢密院事(后改签署为签书),简称签枢,亦称佥院,位次于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
6、(这仍是因袭自元朝的制度,元朝在中央有枢密院,在地方上于必要时设“行枢密院”,有“知院”、“同知”、“佥院”、“同佥”等官。
7、使人啖御史魏璋曰:“君能去鼐,行佥院事矣。
8、天历元年(1328)冬十月,枢院臣奏,塔海充枢密佥院,守潼关(今陕西潼关)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9、永安陷于吴,袭兄职为枢密佥院,并总其军,屡立战功。
10、未几,改储政院,院使六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佥院二员,从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司议二员,从五品;长史二员,正六品;照磨二员,管勾二员,俱正八品;掾史一十二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11、设院使6员,同知、佥院、同佥、院判等各2员,属官吏员若干。
12、1288年,总制院改称宣政院,扩大机构,于院使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等各二人。
13、邓舍遣定齐军副都指挥使高延世、千户李子繁、佥院潘贤二等领二千步骑为偏师,屯泰山以应泰安陈元帅。
14、其所属佥院安达纳哈出的牧地乃至发展到鄂嫩河、兀古儿札河一带。
15、骥与礼自梧桐林至亦集乃,擒枢密、同知、佥院十五人,万户二人。置院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及司仪、长史、照磨、管勾等官。
16、不久进封为和林行省理门路所官,后改为通政佥院,历和字路总管,又改汴梁。
17、一般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
18、寻进和林行省理问所官,改通政佥院。
19、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员,同知兼佐仪神御殿事二员,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二员,佥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员,同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员,院判供应神御殿事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管勾、照磨各一员,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20、祖父顾泉,元代官至太常礼仪院佥院;父名澄,字景清,元时任山西阳城知县,终辽州知州,明洪武初授两浙盐运司库官。
21、又败元兵于宿州,擒佥院邢端等。
22、天历元年冬十月,枢密院臣奏以塔海充枢密佥院,守潼关及河中府。
23、二年,进枢佥院。
24、今差户部尚书李家奴、工部尚书李嘉宾、枢密院属卫指挥青山、副使洪灏、宣政佥院南哥班与行省左丞相脱欢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诸臣,会议修治之方。
25、王即遣恩与府僚术儿赤乘传以闻,帝以为然,命丞相不花等行枢密院于西川,授恩同佥院事。
26、有院使、同知、佥院、院判别等官。
27、廖永安战死沙场后,朱元璋以廖永忠袭兄职,官升枢密佥院,总领全部水军。
28、弟文忠,时为枢密佥院,乞护丧南还,帝甚悯之。
29、兄死,袭职为枢密佥院,总领水军。
30、后至元六年(1340)参预逐权臣伯颜之谋,以功超授奉议大夫太史院判官,继升同佥院事。
31、元于宣政、宣徽、中政、通政等院亦置佥院官,位次副使。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