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nà ji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纪》:“ 锦县 生员 金从善 ,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2. 向君主进谏。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接受规劝、谏言。《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1、【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容流,而保护有功之臣。
2、圯桥进履的故事、季扎挂剑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兵败遇救的故事、曹操擒杀吕布在白门楼的故事都发生在境内下邳。《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3、《贞观政要?论纳谏》:“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
4、他积极纳谏,从谏如流,虚心听取朝臣们不同的或反对的意见。
5、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
6、到隋朝时期,门下省负责“献纳谏正”和“及司进御”之职。
7、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使得唐朝国运蒸蒸日上,唐太宗更是成为一代有为之君。
9、在我国历史上,凡能亲贤远佞者,必能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盛世,如我国的盛唐时期,因有纳谏如流的一代圣君李世民,便有了敢于死谏的魏征,于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时代。
10、转右给事中,上“保治八箴”,曰“务学勤政、敬天爱民、亲贤远奸、容言纳谏、公平赏罚、抑禁奢侈、重惜名器、屏斥异端。
11、武皇帝亦初平寇乱,意先仪范。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
12、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两个词,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13、今天,《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古代故事广泛流传着。
14、且虚怀纳谏,宵衣旰食勤。
15、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
16、“投石”之喻,即唐人刘辟《如石投水赋》所云“圣之求贤也详明,水之受物也柔顺,石遇柔而不阻,臣俟明而必进”;白敏中所云“石明臣节,水喻圣聪,顺投既因于纳谏,虚受必俟乎输忠。
17、此谏说出公卿大臣想说又不敢说的心里话,皇帝又欣然纳谏,皆大欢喜。然纳桑陪亦称七十味珍珠丸,极品密宗藏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18、威王在纳谏方面,《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表现得更加突出。
19、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那么邹忌的身长是二米六六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20、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中宗虽然英睿开明,善于听言纳谏,但能容忍臣下如此无理放肆,也不免让人觉得奇怪。
21、《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两篇历史散文,但是也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文笔传神。
22、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来,孰视之”中的“孰视”,可解释为仔细地看。
23、武德帝李玄启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唐朝繁荣一时。
24、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做到闻过不怒,纳谏如流,不讳疾忌病,不糊弄百姓。
25、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以上,简点入军,?三四出,徵执奏以为不可。
26、古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佳话,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讽谏,重赏那些给自己提意见的臣民,一时“门庭若市”,很快就善政声名远播,国力大为提升。
27、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
28、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不闻其过”,因此劝告皇帝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29、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
30、史学家们认为,明孝宗朱?樘“恭仁俭朴,虚心纳谏”,而绝少“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的恶习,这种个性的形成大概也与他幼年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31、他尚能虚心纳谏,对犯颜直言予以褒奖。
32、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33、《新唐书?吴兢传》:“开情抱,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奈何以为罪?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