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场:yìchǎ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唐代译经,为了翻译的谨严,译场设有专职的‘证义’,以审查译出的佛典,是否表达清楚。”
1、仪凤四年(公元679年)上表,请求翻译带来之梵经,获朝廷许可后,即组织译场。
2、又随金刚智、不空受学密法,并入译场,笔受译经。
3、慧光也列席译场,他既谙习语言,常常为之沟通,完成译业。
4、太宗立刹设译场,武周跑马关山门。
5、在寺内又另造“翻经院”,供玄奘法师作译场。
6、一百二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
7、重要论文有:《宋书丛考》、《宋书百官志考异》、《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佛教传记综述》、《慧皎及其高僧传》、《入唐五家目录外典考》、《佛教经籍目录综考》、《敦煌遗书祝毒经考》、《辽代佛教逸典考》、《佛教译场的发展》、《唐蕃使者之研究》、《唐蕃噶尔(论氏)世家》、《元代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和影响》等。
8、这当然和其时参加译场笔受、缀文者的好尚有关。
9、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