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善:jìn sh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进呈善言。《晏子春秋·问上十七》:“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 张纯一 校注:“奬进善言敢直諫者。”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于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审其诅祝,察其谤议,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2. 进举贤善之人。 汉 班固 《白虎通·考黜》:“多贤乃能进善,进善乃能退恶。”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仪决水以进善,钧絶絃以黜恶。” 唐 张鷟 《龙筋凤髓判》:“求贤为国,进善无私。”
1、屡屡劝他远离小人,“修德进善”。
2、张纯一校注:“奖进善言敢直谏者。
3、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4、政府于一九九八年推行与时并进善
5、于是她广谋从众,敬业乐群,爱人好士,任贤进善,负重致远,决心用心灵织成满园锦绣。语本《后汉书?赵?传》“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唐李贤注:“犊角如茧栗,言小也。
6、《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7、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
8、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9、于是下令曰:“吾欲进善,有谒而不通者,罪至死。
10、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11、此时有位勇施比丘,乐学精进善修戒律,聪慧博学仪表出众。
13、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
14、南宫地清,列宿虚位,擢才进善,以佐邦理。
15、二曰虚心白意,进善信道,勉主以体谊,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
16、尧设之五达之道,令民进善也。
17、◎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18、美雅一肚子气,故意进善奇的房间找麻烦。
21、记载:“其父进善画鱼,李东阳尝赠以诗,云:‘生绡如云笔如雨,恍惚变态不可求。
22、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23、江大人所陈五事,一是随时朝省,二是请尊师敬保,三是减省杂役,四是撤销市酤,五是破除迷信;杜大人也时常劝进修德进善,毋招谗谤。
24、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25、何妥曰:理国之道,须进善纳谏。
26、《后汉书?蔡茂传》:“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
27、如淳曰:“欲有进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28、《新唐书?褚遂良传》:“进善人,共成政道。
29、欲不辱其志气;选奇蓄异,将进善于所天。
30、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武守法尽公,进善退恶,在职时无赫赫名,去后常为人称道。
31、唐?柳宗元《贺赦表》:“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32、因此,善学促进善教,善学又必然要求善学。
33、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雠自嫌。
34、臣谓兴化致治以康?国家者,繇进善而弃恶。
36、唐?张?《龙筋凤髓判》:“求贤为国,进善无私。
37、它们以追逐猎物进善于逆风翱翔而出名。
38、石文进善于用兵,常激励士卒,要他们“平时谐练军法,战时抱持忠愤,有此,战无不克”。
40、传》:“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41、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
42、汉?班固《白虎通?考黜》:“多贤乃能进善,进善乃能退恶。
43、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
44、至于何谓"爱国”,他认为就是"进善言,做善行”。
45、少住一日,至擦竹卡,遇雨更大,仅止土屋一间,聊资憩息,坐以待旦。尚进善爱人,坐以待旦,擢门下书佐朱隽,恒叹述之,以为有不凡之操。
46、本坊朝觐的哈吉有3名;马良奇、马进善、杨正良。
47、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
48、混乱的朝政,向皇帝上了10条疏:“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
49、同“进善惩奸”。
50、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
51、一次武后宴请朝中宰相,要求宰相们向其进善言。
52、止恶进善,即总四法,令不散乱,应是等持。
53、罗?诞生前夜,罗进善梦见一只仙鹤夕栖堂中。」「令王路设进善之旌,非谤之木,敢?之鼓。
54、于是她广谋从众,敬业乐群,爱人好士,任贤进善,负重致远,决心
55、桓帝纪下》:“进善退恶,风教肃然。
56、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刺恶讥微,不遗小大,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进善诛恶,绝诸本而已矣。
57、这种单线传承的习俗,虽然能克绍箕裘,精进不绝,但毕竟有传习不广,难于发扬光大,更进善境,甚之由于世事沧桑,人事代谢,偶有意外,即有传失之虞。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