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本

爱造句 3年前 (2022-06-25) 词语造句 93 0

蜀本:shǔbě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本书多用颜体,字较大,故又称蜀大字本。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宋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旧蜀本杜诗,并无注释,虽编年而不分古、近二体,其间略有公自注而已。”叶德辉《书林清话·宋刻经注疏分合之别》:“自京、监、蜀本皆省经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  四川简称蜀,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图书,世称蜀本,又称蜀刻本。早在唐代末年,四川不少书坊出版有民间日用之历书、字典、阴阳五行、佛经等通俗用书,至五代,毋昭裔用私钱在成都刻经、史以及文选、类书等普及之书,故四川刻书历史悠久。四川刻书,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成都在五代时,为蜀之首都,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宋开宝4年(公元971年),政府派人在成都雕造〔大藏经〕,规模宏伟,蜀本由此出名。南宋时,刻书中心逐渐移往眉山,井宪孟主持刻印〔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称〔眉山七史〕,着名于世。此外,又刻有唐宋名诗人、文学家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人之诗文集。蜀本之内容,多有校正,如成都刻〔太平御览〕改正了建本的错误38,000多字。宋代蜀本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伟,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多是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中缝下端多有刻工姓名。纸张洁白,校雠精审,可与浙本比美。蜀本刻印颇精,有的「字大如钱,墨黑似漆」,〔春秋经传集解〕、〔淮海先生闲居集〕都是蜀刻本之代表。宋末,元兵进攻四川,大肆焚毁、抢掠,致使蜀本流传至今,已不多见。--作者:沈津★宋时在四川刻印的书。

1、虽?罗补缀,非复蜀本之旧。

2、8方崧卿云:“蜀本作《悔箴》。

3、又【蜀本草】枫脂,入地千年化为虎魄。、大贝、车渠、码?、木艰、孔翠、虎魄。

4、《蜀本草》,似荠菜而种细,俗呼老荠,皆此物也。

5、《沧浪诗话?考证》:“旧蜀本杜诗,并无注释。

6、其后有蜀本、吴本,文句脱略,互有异同。

7、王建宫词一百首,蜀本所刻者得九十有二,遗其八。

8、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9、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10、茜草(《本经》),又名:茹?(《诗经》),茅?(《毛诗传》),?草,地血、牛蔓(陆玑《诗疏》),红蓝(《史记》徐广注),染绯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藤、五叶藤(《履?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11、据《蜀本草》记载,全蝎入药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12、④朱熹云:“‘断’,方从杭、蜀本作‘绝’。

13、《蜀本草》记载,入药有1100多年的历史。

14、②《蜀本草》:《图经》云,羊蹄生下湿地。

15、《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

16、又续得蜀本文一百四十二首、诗赋三百有十首。

17、33“壁”字,方崧卿据蜀本订,云:“李谢校同。

18、其后全国形成了三大刻书中心:杭州刻的称为浙本,四川刻印的称蜀本,建阳刻书主要集中在麻沙、崇化两地,称“建本”,又称“麻沙本”。

19、27方崧卿云:“蜀本‘息’作‘自’。

20、振孙所谓有一诗者,盖蜀本。

21、《蜀本草》:《图经》云:防风叶似牡蒿,白花。

22、蜀本、建安本无《应诏集》,麻沙本、吉州本兼载《志林》、杂说之类,不加考订

23、②《蜀本草》:“《图经》云,葬芦,叶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着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雕估。

24、蒿(《蜀本草》)、香蒿(《衍义》)。

25、《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

26、蜀本只无‘翰林’字,上文皆同。

27、方氏最信闽杭蜀本。

28、今湖本已泐阙,蜀本仅存。

29、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渔洋文略》有此书跋,谓得都穆重刊蜀本,内纪《锦裙》在丙集,《迎潮词》在丁集。

30、然证以蜀本,率多谬误。

31、《蜀本草》: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32、《蜀本草》:上等清漆色黑如?

33、【考证】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

34、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

35、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诸方与宋世同。

36、【药物配伍】:《蜀本草》:“地黄为使。

37、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38、杭、蜀本‘求’皆作‘来’,字小讹也。

39、宋曹士冕《法帖谱系?蜀本》:“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说。

40、蜀本草之陶序注曰:“普,广陵人也。

41、《蜀本草》: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

42、蜀本作一百五十韵,今本因之。

43、故後世称作梓文昌经本或蜀本。

44、方从阁、杭、蜀本如此,是也。

45、方从唐、蜀本校增。

46、934-965年韩保升删订《新修本草》等,编成《蜀本草》。2.《蜀本草》:《图经》云,薤白,形似韭而无实。

47、④《蜀本草》:甘酸。又【蜀本草】枫脂,入地千年化为虎魄。

48、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帝纪。史称禹生于石纽,范蠡又是楚人,所以在志书里他们只是两位寓贤而已。

49、而此本《锦裙》在乙集,《迎潮词》在丙集,叙次又不尽依蜀本之旧,疑德原又有所窜乱矣。

image.png

50、国内刻本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或蜀本藏。

51、然通过与书棚本比勘,知书棚本原从蜀本而来,从而使世人瞩目的宋蜀本得以恢复全貌。

52、【异名】刺榆子(《蜀本草》),刺梨子(《开宝本草》),金罂子(《梦溪笔淡》),山石榴(《奇效良方》),山鸡头子(《纲目》),糖莺子(《生草药性备要》),棠球、糖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糖果(《分类草药性》),黄刺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蜂糖罐、槟榔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壶瓶(《浙江中药手册》),野石榴、糖橘子(《江苏植药志》),小石榴(《四川武隆药植图志》),黄茶瓶、藤勾子、螳螂果、糖刺果(《广西中药志》),灯笼果(《药材学》)。

53、近宝庆间南海漕台开杜集亦以为蜀本,虽删去假坡之注,亦有王原叔以下九家,而赵注比他本最详,皆非旧蜀本也。

54、后得蜀本,则《早行》诗已佚。

55、又称蜀本之外有《姑臧集》五卷,《献替录》、《辨谤略》诸书共十一卷。

56、陈氏《书录解题》注云蜀本有《拾遗》二卷。

57、蜀本指四川成都、眉山刻印的书籍

58、从数量上看,建本超过了浙本、蜀本,建阳在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图书之府”。

59、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

60、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云蜀本分二十卷。

61、(字见扬雄《校猎赋》,蜀本登作{宀登},竹盲切。

62、④《蜀本草》:主补虚,小儿惊痫,止下利。

63、(《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藤、五叶藤(《履?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