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户:cháh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栽茶的农户。亦指茶商。宋苏轼《新城道中》诗之二:“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宋史·赵开传》:“榷茶之初,预俵茶户本钱……茶户坐是破产。”《元史·食货志五》:“茶户本图求利,反受其害,日见消乏逃亡,情实堪悯。”《明史·食货志四》:“茶户欲办本课,輒私贩出边。”★以制茶为业的人家。《宋史.卷三七四.赵开传》:「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
1、至明朝罢之,而茶户之困如故。
2、18世纪后期安溪茶户有了较大发展。
3、置茶户五百,充其徭役。
4、此外,他们还用预买的形式贷款给茶叶生产者,以高利贷的方式盘剥茶户,并使茶户屈从于商人资本。
5、《宋史?赵开传》:“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
7、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
9、《宋史?赵开传》:“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
10、他常向茶户宣传,谷雨一到,宜开园采制,不要老蓄,以免影响茶叶的色香气味。
11、在茶厂的引导和制作名茶技术队伍帮助下,全村户户种茶,并有206户精制龙井茶,占种茶户数7518%。
12、从前古镇上有多家茶户,购买乡间茶叶粗制毛茶,运销江津、重庆等地。
13、至1998年底,全县茶园发展到4万多个,茶场发展到70多个,并发展了2400多个种茶户。?食货志?茶法》:“存留茶引二三千,本以茶户消乏为名,转卖与新兴之户。
14、1969年从西安下放到福建省夷山茶户插队劳动,从此茶成了“穷通行止相伴”的良师益友。
15、赣南九龙山区住有百家茶户,全靠种茶为生。
17、茶户口超市茶业,座落于铁观音发源地-福建省安溪县,其融汇了铁观音茶文化的发展精髓,源远流长。
18、《宋史?赵开传》:“?建炎二年?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
19、《新城道中》(其二):“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20、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秤茶、封记、发放外,无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事。
21、因须上供贡茶,建安县不得不修葺北苑茶焙和堂室门楼,仍以“五百茶户,充其徭役”采制散茶上贡。
22、榷茶之初,预表茶户本钱,寻于数外更增和买,或遂抑预表钱充和买,茶户坐是破产,而官买岁增。
23、适宜茶树生长,现有茶树400亩,制茶户36户,所制茶叶称“尖湖茶”气味香醇。
24、于是大更茶马之法,官买官卖茶并罢,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
25、……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
26、仅苦丁茶户均收入上万元,人均5000元。
27、明代被列为“贡茶”,每于岁春省今茶户办荐新茶;民国25年(1936)获浙、赣特产联展会一等奖。
28、茶户时逢谷雨,就开园采摘,制成细茶,将陈皮粗叶制成花香(茶砖),成批装箱,运至汉口,销给外商,获利颇丰。即将种茶户专置户籍,称园户,输租纳税,
29、他既注意茶叶质量,又常与茶户通气,待到销售时,他即奔赴汉口,与各省茶商权衡轻重,周旋其间。
30、凡商人买茶,赴官具报所卖斤重,行茶地区,纳钱买引,许向茶户买茶出境货卖。
31、唐宋时,茶叶实行官买官卖,由官府设立官营的种茶场,场中茶户称为“园户”。
32、有的地方没有这类收购商,由茶户直接卖与茶行商人。
33、在茶商的残酷剥削下,茶户小生产者生活困苦不堪,致使许多茶园生产难以改进。
34、茶户莫能与较;虽迭经告诫,申详各宪,严饬乡保稽查,茶户稍洁实惠,然弊端犹未能尽除也。
35、牙狯负诸贾子母,每刻削茶户以偿之:银则熔改低色;秤则任意轻重;价则随日低昂,且多取样茶。
36、《武夷纪要》:“宋元时有北苑龙团之贡,遂编徭役,名日茶户。
37、附近的齐头山茶户,自然捷足先登。
38、既不害茶商,又不扰茶户,上以彰陛下爱人之德,下以竭微臣忧国之心。
39、八是通告茶户采摘嫩叶,不要老蓄,加工要精益求精。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