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huáng chì jiāo jiǎo基本解释:黄道与天赤道之间的夹角。符号以ε表示。其值为23°26′。由于章动,常以186年为周期在平均值上下变动9″。●详细解释:黄道与天赤道之间的夹角。符号以ε表示。其值为23°26′。由于章动,常以186年为周期在平均值上下变动9″。
1、6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夏至点,太阳赤纬等于黄赤交角,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黄赤交角和月亮赤纬角决定了地球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据此研究了构造形变与气象灾害的关系。
3、由于没有了黄赤交角,全球的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类型会改变。
5、再与黄赤交角为23°26′时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季节更替的原因。
6、ε=23°26'20.512″即黄赤交角,也就是地轴倾角。
7、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点每26,000年旋转一周。
8、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并不重合,而是有一个交角(二面角),就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变化和春分点的岁差是以相同的理论来计算,并且有相互的关连性。
10、p、p1和λ之间的关系是:p=p1-λcosε,式中ε是黄赤交角。),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11、新测黄赤交角值,误差只有1'多。
12、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23度26分的夹角(黄赤交角)。
13、本文简介了黄赤交角、偏心率、岁差等地球轨道三要素和米兰柯维奇理论。
14、平面并不重合,它们之间约有23.5度的夹角,俗称“黄赤交角”。
15、黄赤交角指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它的变化主要受行星摄动的影响。
16、太阳系黄赤交角随即出现,地球上也有了四季之分。
17、出身于仪器制造者家庭,曾在艾尔-拉卡作了长达41年的天文观测,通过观测发现了P.托勒密《天文学大成》中的一些错误,发现了太阳远地点的进动,还精确地测定了年长度、周年岁差和黄赤交角,并为球面三角形引进了一套巧妙的新解法,发展了球面三角学。
18、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吸引,从而引起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而且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春分点的这种位移称为行星岁差。
19、北极圈是指北寒带与北温带的界线,其纬度数值为北纬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其以内大部分是北冰洋。
20、巴格达学派的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是阿布?瓦法,他曾对黄赤交角和分至点进行过测定,为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写过简编本。
21、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22、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23、由于黄道和赤道斜交,故有黄赤交角存在。
24、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
25、此圆锥面的顶角等于黄赤交角(23.5°26'21〃)。
26、从黄赤交角造成的四季光照度变化,推得太极图中的曲线是两条阿基米德螺线,表征了自然界最基本的周期运动-简谐振动。
27、去一象限91+5/16度,得黄赤交角为23+11/16度,与当时理论值仅差23′。
28、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30、本文取黄赤交角为2326′。
31、从地球表面观察和测量黄赤交角(ε)是天文学上很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32、该历最早记载了可靠的黄赤交角值为24度,这一数值对后世历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33、黄道与赤道的交角ε称为黄赤交角?它是黄极与天极之间的角距离?ε=23°27。
34、最后根据S型叠层石的形态,算出当时的黄赤交角大于现在的23°27’,应为29.2°~30.6°。
35、的线性部分是负值,所以现在的黄赤交角正在慢慢的减小。
36、他测定的黄赤交角值为23°35′,岁差值为55″,比托勒密星表更为精确。
37、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38、同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的连线,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的。
39、既然黄赤交角是23°26′,那么,天极对于黄极的偏离,必然也是23°26′。
40、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41、有23度26分的交角(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42、黄赤交角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