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

爱造句 2年前 (2022-10-05) 新词造句 372 0

骈文:piánwén 基本解释:[rhythmicalprosecharacterizedbyparallelismandornateness]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详细解释: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骈文piánwén[rhythmicalprosecharacterizedbyparallelismandornateness]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文体名。相对于散文。字句整齐、对偶工整,讲究词藻华美与音韵和谐。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的正格。 △骈体文★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1、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极尽雕琢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2、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

3、工诗、词、骈文,他的骈体文,亦是清初大家。

4、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

5、然律以沉思翰藻之说,则骈文一体,实为文体正宗。

6、桐城骈文派作家群体,在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改写了梁陈“今文”、唐宋“时文”、古时“六朝文”的阶级属性,第一次把骈文的定义性质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的狭隘阶层,科学而最广泛地转化成为人民大众、为新时代讴歌、为美好新生活谱曲的“美文”。

7、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运动的内容。

8、《六朝丽指》用传统的骈文话的形式写成,1923年出版。

9、摘要对骈文在六朝的抒情问题作一总体的描述,对传统所说的骈文抒情性差的问题作一反思,指出六朝骈文在情感抒发的发展中有一个从叙事抒情到代人抒情,再到以景抒情,最后发展到典故抒情的完美运用的过程,从而完成了六朝骈文抒情方式的程式化过程。

10、胡天游(1696~1758)清代骈文家、诗人。

11、又颜延之之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

12、韩柳古文、打击骈文。

13、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14、孙德谦著有《四益宦骈文稿》,与李详(1858-1931)并称“李孙”。

15、儿子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16、所以,《史通》既总结前史在叙事方面的好经验,又批评各史存在冗句烦词、雕饰词藻的病例,尤其反对骈文入史的做法。

17、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膳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18、事实上,骈文所谓的“骈四俪六”已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19、(瞿兑之《骈文概论》)六朝以降,骈

20、生平好游山水,秦、楚、吴越、燕、齐、豫诸省游迹殆遍暨渡日本,无不寻幽览胜,记以诗歌,其《澹远斋》,古近体诗千余首,骈散文近百篇留北京行箧,卒后托亲故入京清理无一存者,其兄佐搜辑遗诗仅得百余首附骈文二首,名曰《澹远斋诗存》,其余各种日记、家书、函牍均未梓,论者至今犹惜之。

image.png

21、论骈文理论的历史演进

22、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六、极尽雕琢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23、洪亮吉是清代著名骈文家,这封信寓骈于散,参差错落,熔抒情、言志、论理于一炉,酣畅淋离,是一篇佳作。

24、摘要乾嘉年间的汉学派、史学派、桐城派、骈文派之争,其焦点所在,是确立文章正宗。

25、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极尽雕琢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26、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27、太学体既无古文的平实质朴,又乏骈文的典雅华丽,直以断散拙鄙为高,完全与骈体文唱对台戏,因此并不值得称道。

28、词前有骈文“致语”,词后有“破子”、“遣队”。

image.png

29、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30、钱玄同认为:“六朝的骈文满纸堆垛词藻,毫无真实的情感,甚至

31、青词多为骈文,对仗工整,文辞瞻丽。

32、钱基博(1887-1957)的《骈文通义》亦是用骈文话的形式写成的著作

33、博极群书,工骈文。

34、蔡邕是东汉后期的文坛巨匠。他对于骈俪化的追求和探索,对六朝时的骈文创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35、摘要对十年来的骈文研究作一综述,指出在骈文史、骈文批评史、骈文与其他文体相互影响及其他的研究情况,并对各种骈文研究资料的整理作一简单描述。

36、脉入城半里,突起文殊大早,约高六文。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

37、两篇的语言都没有引经据典,都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没有骈文俪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理趣盎然。 

38、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39、邱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40、魏收的骈文与温子升、邢劭也不过是伯仲之间

41、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

42、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

43、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以宋颜延之为代表的一派骈文,偏重辞采,非对偶不成句,非

44、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45、王勃骈文名篇《滕王阁序》,诚丰碑也!

46、骈文于刘宋开始大量用典,究其原因,乃是受了这一时期博学风气的影响。

47、性好学,工骈体文,是清代的骈文大家。

48、对于前人关注较少的唐代及以后的骈文,作者也特别注意,唐代骈文就用了两章的篇幅来介绍,一章介绍唐代骈文概况,勾勒出其时代风格与初、盛、中、晚四唐的演进轨迹。

49、现代骈文派:创始人周晓明。

50、摘要骈文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未出现大家名作,但作为一种积年发展,并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文体在此时期并未消逝。

51、历来论者,往往推崇庾信为六朝首屈一指的骈文家,这是由于他善于运用典故,纯熟地驾驭“骈四俪六”的语言格式,毫无生硬之感。

52、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53、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之后武,以其气象雍容、斐然可观的博丽骈文,点缀了清中叶灿烂纷披的骈文中兴的春天。

54、又与温庭筠、段成式皆以骈文著名,三人排行皆为十六,故时号“三十六体”。

55、这种抒情其实也是一种抒情,说骈文只重形式忽略内容是不准确的。

56、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57、刘师培《<骈文读本>序》:“然?銮失和,虽有金辂樊缨,末由昭其度;双璜错鸣,虽有韫?幽衡,末由?其娓。

58、也称“骈体学”、“骈文体格学”、“骈俪学”或“骈偶学”;因其常

59、他继承并发挥了孙德谦的观点,以为六朝骈文“大指主气韵,勿尚才气;崇散朗,勿嬗藻采。

60、柳宗元《乞巧文》形容骈文句式中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便以四六句为骈文主要特点。

61、②按胡工骈文,诗雄健,王能诗、善骈文。

62、张惠言早岁治经学,工骈文辞赋。

63、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

64、古代的文章不是都要讲究对仗的吗?那个什么骈文?

65、以词著称,亦工诗与骈文,诗尚词华,受吴梅村影响,有《湖海楼集》。

66、除数理外,他曾在中大文学院开《历代骈文》等课程,著有《班书学说》、《潮州八声误读表》等书;他撰写的人物传略和碑铭曾为时人所传诵。

67、现藏辽宁博物馆的宋淳?八年(1248年)余卓刻本《诚斋四六发遣膏馥》,系采集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文章中锦词秀句,编为四六骈文,书名之“膏馥”,乃取自唐元稹所撰《杜甫墓志铭》“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语。

68、初称“今体”“今文”;唐以后称“骈俪”;宋称“四六文”;“骈体”“骈文”清朝兴盛。

69、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就记载了9首漱口方,分别治疗牙痛、齿衄、舌衄、喉风、烂喉痧等病证。【按语】猩红热中医称“烂喉?痧”、“疫喉痧”,是外感温热疫毒,从口鼻而入,内犯肺胃所致。

70、底本较四库本增《春夕偶作》(《宋文鉴》)、《剡中唐郎中所居》(《剡录》)、《赠水墨峦上人》、《赠张处士》(《瀛奎律髓》)、《秋夜集李式西斋》(《文翰类选》)、《别耶溪诸叔》(《云门集》)六首。已发表《百韵五言长律嬗变考述》《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论韦应物诗歌功颂德的艺术特征》等学术论文近50篇,参编、编著、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增订注释全唐诗》《宋文鉴校点》《杜甫诗选注》《汉魏六朝辞赋与骈文精品》《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唐诗绝句》等10余部。

71、诗文传世者不多,所作《与陈伯之书》,劝伯之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

72、《中国骈文史》作者卢前下落不明。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