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譬:yǐnp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犹引喻。《淮南子·要略》:“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明史·王省传》:“从容引譬,词义慷慨。”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章:“吴坚引譬设喻,把‘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即绝对真理’解释给他听。”
1、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机变清锐,巧言绮粲,揽引譬喻,渊涌风厉。
2、载藉既记其成败,古今又著其愚智,不复广引譬类,崇饰浮辞。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3、【出处】《举证南子?要略训》:“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4、为了达到说服朝廷接受迁都之议,他以古证今,连类引譬,说明迁都之举古已有之:“盘庚五迁其邑”,“卫文徙居楚丘”。
5、《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不复广引譬类,崇饰浮辞,苟以夸大为名,更丧忠告之实。
6、示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机变清锐,巧言绮粲,揽引譬喻,渊涌风厉。
7、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譬喻,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
8、王省传》:“从容引譬,词义慷慨。
9、孔子虽然也把诗作为说明某一普遍道理的例证,但由于他强调艺术诉之于人们的社会性情感,唤起个性向善的自觉,也就是朱熹所谓“感发志意”的作用,所以“引譬连类”就不是单纯的说理教训,而是要求用艺术的形象去陶冶、发展、完成人性。
10、辩通传题序》:“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
11、如果个别的、形象的譬喻不是说明某一普遍性道理的例证和手段,而是同普遍性的道理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并且通过直观、联想的作用而诉之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作用于人的个性和心理,这时“引譬连类”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审美的。
12、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13、由于所缺甚多,不能悉列,权举微末几项,以收引譬连类之效。
14、他自思这几本内容纯洁,笔调平和,不解何以会引譬如此强烈的谴责。
15、所谓“兴”,就是“引譬连类”(孔安国说),并可用以“感发志意”(朱熹说);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说),旁人可以从中“考见得失”(朱熹说);所谓“群”,就是“群居相切磋”(孔安国说);所谓“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安国说)。
16、所谓“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两注都是……符合孔子思想的精神,并且可以互相补充。
17、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两者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之中构成孔子所谓“诗可以兴”的理论。
18、《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19、也就是孔安国所谓的“引譬连类”和朱熹所谓的“感发志意”。
20、第三章:“吴坚引譬设喻,把‘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即绝对真理’解释给他听。
21、册,使后代逆臣贼子因而引譬,资以为辞,是开悖乱之门,岂示将来之法!
22、要略》:“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
23、换句话说,由于孔子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扬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仁”)看作是艺术的本质,这就使得“引譬连类”不是导向诉诸理智的抽象的说理,而是导向诉诸情感的形象的艺术。
24、词人引譬连类,取以上两种酒器和一种药材,说是在酒席上,那“转注吐酒,终日不已。一切众生以若干品引譬举喻,咨嗟如来禁戒无极,定慧解脱、度知见品、身口心业、色相威好。
25、诗可以兴:邢?琉:“诗可以令人能引譬连类,以为比兴也。
26、引譬连类和拟人化的写法,加强了该词的讽刺效果;既写世态,也写自己,两相对照,加大了批判的力度。
27、我今为汝,所引譬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