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

爱造句 2年前 (2022-12-27) 新词造句 180 0

女德:nǚdé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犹妇德。旧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国语·晋语八》:“昼选男德以象穀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南朝齐王融《永嘉长公主墓志铭》:“肃穆妇容,静恭女德。”2.女色。《史记·晋世家》:“重耳爱齐女,毋去心……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汉书·杜周传》:“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女德不厌,则寿命不究於高年。”颜师古注:“女德不厌,言好色之甚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盘于游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恒必由此。”3.尼姑。《宋史·徽宗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女子的德性。《国语.晋语八》:「故食谷者,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南朝齐.王融〈永嘉长公主墓志铭〉:「肃穆妇容,静恭女德。」女色。《汉书.卷六○.杜周传》:「女德不厌,则寿命不究于高年。」《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纪》:「耽淫内宠,沉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尼姑。《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1、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2、女德运又名从德运。

3、一百七性别歧视教育实施的根据是男优女劣天生论和才智有损女德论。

4、宣和元年(1119),令改称佛为大觉金仙、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女德、住持为知宫观事。

image.png

5、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衣冠优孟,最易动人,而淫戏靡靡,有声有色,能使女德之贞静者转入邪淫,则其弊不可胜言。

6、但奇奇的母亲杨氏是弘农望族杨家女,才德兼备,恪守礼仪,对女儿要求颇严,常常要奇奇以杨家众表姐为典范学习,不可因宠而娇,荒废女德。

7、女德运的核心就是觉知。

8、《宋史?徽宗纪四》:“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9、宋晁补之《寿安县太君公孙氏行状》:“其母长安县君常氏有贤操,日夜诲三人以女德,起居惟谨。

10、肖鹰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女德”教育堪称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奴化教育,实质是对自尊自爱与相尊相爱的家庭伦理的跟踪和扼杀,实属“败德教育”。

11、北方妇女德贵家的嫁到南方独具徽派建筑风格和古朴民风的小镇。

12、赞曰: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个性喜好男色。

13、贱妾瑞虹百拜相公台下:虹出身武家,心娴闺训,男德在义,女德在节,女而不节,禽兽何别?

14、该书引言部分从法国Perault对民间故事的改写和理查逊的小说《帕梅拉》入手,经细致的文本分析,指出这类灰姑娘故事的内在矛盾:它们一方面通过人物形象及其典型话语强调基督教的忍从、“无我”的精神,另一方面又通过情节发展肯定个人欲望;表面上主张并“奖赏”父权社会中的女德??顺从,同时却宣扬女性的个人尊严和自我实现。同时其每一部分形象的取舍,都是由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驱动、支配着的,因而每一部分又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牛头、象征勤苦、忍从、拼斗、代表着农耕文化;猪嘴、象征食欲,代表着口食文化;蛇身、象征性欲、代表着性文化;鱼鳞,象征多子欲望,代表着生殖文化;马鬣、象征权力欲望,代表着“官本位”文化;羊须、象征心性善良;鹿角、象征君子风范;狗形、象征忠实品格。

15、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