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kǎo bi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查考辨正。 清 毛岳生 《<后汉书公卿表>序》:“﹝ 练伯颖 ﹞性喜考辨,尤达官制。” 鲁迅 《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然而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使之失去冷静,坠入彀中。”
1、《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李白与长江》、《“诗家三李”说考论》、《赋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论20世纪李杜研究及其差异》、《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唐玄宗与盛唐诗坛》、《李林甫与盛唐诗坛》、《白描胜境话玉溪》、《温庭筠文笺证暨庭筠晚年事迹考辨》、《金代文学特征论》、《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等重要学术论文,《楚辞著作提要》、《诗骚诗学与艺术》、《魏晋诗学与哲学》、《唐诗风貌》(增订本)、《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增订注释全唐诗》(合著)、《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说》、《唐宋词概说》、《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皮陆诗歌研究》、《晚唐五代文士生活与创作心态》、《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黄庭坚研究论集》、《金代文学研究》、《金元词学研究》、《滹南遗老集校注》、《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中国新诗主潮》、《中国新诗理论概观》、《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诗情画意的安徽》等。
2、他于2 0世纪2 0年代初期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了当时学界对古代史料真伪的考辨,产生了“古史辨学派”。
3、引证详洽而多所辨订,非徒事倚摭者比,是宋代以考辨为主而杂采琐事类笔记的代表作。
4、且对其中的方志洪水资料年代记载的讹误进行考辨,以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5、误收重出考辨及补遗
6、《?、狒狒、?、猓然考辨》,《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1期。
7、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中崇高范畴嬗演的考辨
8、所收两首五律之真伪考辨
9、由于家中富有藏书,课余得以大量阅览,为日后考辨伪书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0、摘要札记分别对《文选》诗中的两个问题作了详实的考辨: 1 .江淹是否随建平王刘景素入湘州; 2 .曹植《朔风诗》的写作背景及其解读。
11、对此,南宋人吴曾在其笔记《能改斋漫录?事实》“醉如泥”条下曾作过如下考辨:“按,稗官小说:‘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
12、对古陇西郡得名缘由之考辨
14、但口传材料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采录之前必须下一番考辨取舍和编纂加工的功夫,否则就难以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
15、李益首次从军时间地点考辨
17、白居易生平考辨三题
18、《国语》等详加考辨,驳正汉唐旧注1761条。
19、顾颉刚史料考辨理论与方法研究
20、王念孙除精通训诂外,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创见。
21、但到了清代却出现了一个长达200多年的李商隐研究热潮,研究内容既有对李商隐生平经历和政治归属的考证,又有对其诗文的年系考辨、笺注、解说与评点,还有对其无题诗、锦瑟等作品进行新的论释。
22、考辨围绕“睡眠”及与其易混淆的含义而展开
23、比如,《春王正月考辨疑后卷》题云:“予昔侍牧翁于云上轩,晨夕伏承绪言每叹此书绝佳,问津知途幸免冥行?埴皆先生之训也,抚卷流涕者久之。
24、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25、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考辨《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2期。
26、陈继儒山人身份考辨
27、《蔡松年〈庚戌九日还自上都……〉组诗作年考辨》,《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8、本文根据族谱等地方史料,证之以“史记”等信史,经过认真的考辨,将此诗的出处,揭出了千年之秘。
29、万历二十三年,朱载?“上历算岁差之法,及所著乐律书,考辨详确,识者称之。
30、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31、《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32、主要有:《入关前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清朝崛起的文化因素》、《试论清初统治者的重武轻文意识》、《辽宁清文化的概念、精神及保护开发》、《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试论清初统治者的重武轻文意识》、《清朝碑学的崛起》、《清朝科举制中之“馆阁体”》、《清人的“质朴”意识》、《清代文化史研究之我见》、《章学诚“史意说”考辨》、《清前期科举制述论》、《清前期文化领域里的复古意识》、《清代考据学与“四王”画派》、《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杜佑与通典》、《两汉“任子”制度之探讨》等。
33、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者主张人文学者需要冷静的理性沉浸和观念考辨,以廓清其负载的人文价值并加速其文化律成。
34、作者不单对史部要籍作了推本溯源,更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传统史学的传统、特点和成就,以及校雠考辨之方法,中间更渗透了作者精研史学多年的独特心得与评价,对于指导新手读史来说,于斯备矣!
35、李伟国说,金文明的这本新作既然是对别人所出的差错的考辨,肯定会特别注意自己不要发生差错,但差错毕竟是难免的,除了金先生自己已经发现的“知识盲点”“任匡卫理斯”以外,李伟国也看到了几处编校的疏忽,如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以及排字形近而误之类。
36、使之部秩井然;四是叙次篇目,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创见;五是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细心雠对;六是择善而从,不拘于师法家法和今古文;七是博综众说,舍短取长,不以先入者为主;八是求同存异,自申己见;九是考辨遗编,审定真伪;十是校正错简;十一是补脱订伪;十二是审音定字。他不满意于前人对《春秋》的理解,认为前人“传已互失经旨,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于是发愤著述,“考核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亦以愚意裨补阙漏,商榷得失,研精宣畅,期于浃洽”,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到唐朝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历时十年,成《春秋集传集注》。
37、丰子恺与曹聚仁之争考辨
38、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
39、他这次为余秋雨散文指错,是经过悉心梳理和考辨,有史可鉴,有案可稽。
40、段玉裁注《说文》,多所创见,考辨精当,较之《说文解字》当然要详赡得多。
41、先秦两汉以来,注者不下百十家,钩玄提要,对其内涵与外延作了各个历史时代力所能及的发挥与考辨,从而构成了庞大的舜文化思想体系。
43、关于渤海王室高句丽意识的考辨
44、论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杜甫晚年心态及诗歌创作考辨
45、20世纪以前,词学界对词人生平不予重视,史籍、词集中有关词人的传记多简约不详,各类杂书、笔记又往往传闻异辞,互相?牾,或以讹传讹,不加考辨,以致许多词人身世茫然,无可究诘,不少作品亦因此隐晦不显,难以考稽。
46、从陆游诗作看南宋时期绍兴的农业发展陆游碑志艺术特色与系年考辨
47、岩上有“海阔天高”、“山涛海籁”、“另有天”、“此中有真趣”、“滴滴泉”等石刻,书体不一,各有笔力,据《长乐县志》民国版主编李永选考辨,都属清人题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