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诗:shì s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限韵赋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
1、55岁中进士,曾“选陕西朝邑知县,召试诗赋,迁礼郭主事,调吏部。
2、《送陈子龄会试诗》则几乎全是拙法,笔意内敛,涩味很重。
3、比试诗文胜出。
4、其程试诗赋,《文苑英华》所收至夥。(三)课程试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5、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试诗,赋得体诗又盛行。
6、其对朝臣,必问及第与所试诗赋题。
7、春,作《送陈子龄会试诗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明经科试儒家经学;进士科试诗、赋和时务策。
9、唐代进士科试诗赋,使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
10、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
11、吉昌君权近上书请求罢讲论而重开经书疑义,并建议设立考试诗赋、吏文、经典和汉语的“汉吏科”,与正科同榜唱名。
12、科考试诗赋,宋代到宋神宗熙宁时,一度停止。
13、杨维桢送启文会试诗有云:「西凉家世东瓯学,公子才名久擅场。
14、辛丑科会试诗一房同考试官、癸卯科江西正主考。
15、主持考察的宰相觉得合格的人太少,想再加试诗赋和时政策论。
16、各级试诗种类繁多。
17、唐代省试诗题及其思想文化背景
18、《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纸本,册页,纵23.2厘米,横36.3厘米。《全唐诗》选其《试诗》一首及《献秦王》、《秋日晚望》诗句。
19、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
20、《唐代省试诗的衡量标准与“齐梁体格”》,《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21、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22、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23、自幼喜爱诗歌,1994年起尝试诗歌创作。
24、又?八代孙宋著作郎苹於馆阁得?省试诗,录附於集,凡二十一篇。
25、31岁时,清高宗召试诗赋,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唐代科举考试诗赋
26、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
27、所作皆气韵生动,无堆排涂饰之习,在程试诗中,最为高格。
28、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
29、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30、吴友如不得不在《飞影阁画册》的创刊辞中说:“蒙阅报诸君惠函,以谓画新闻,如应试诗文,虽极端揣摩,终嫌时尚,似难流传。
31、为去匠气,苦读儒、释、道经典,尝试诗词及联对创作。
32、唐书?明宗纪七》:“翰林学士刘?奏:‘新学士入院,旧试五题,请今后停试诗赋,?试麻制、答蕃书、批答共三道。
33、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34、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唐进士试诗赋,明经试墨义。
35、1721年(康熙60年),康熙殿试诗赋,郑嘻卸席赋诗,啄物喻事,殿试夺魁。
36、高延第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清醒观察,认为从事工、农、商者,“冒滥卤莽于其问者”,“十人中有一、二人”,而读书人却不是如此,一味钻营为官之道,士习糜烂,沈湎于八股文中,一旦求得一官半职,则忙于“网利”,“若夫所谓士者,吾惑焉,问其所业,自应试诗文外……无有也;问其所读,自坊刻《五经》《四书》外……无有也;以言乎立身,义利之不辨,是非之不知,贤不肖之不分。
37、宋初,承唐及五代之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38、《文苑英华》载:本科听试诗题为《履春冰诗》。
39、十龄应郡县试,名列前茅;试诗赋,屡冠其曹。
40、前人关于唐代省试诗讨论的得失
41、应试诗也不允许
42、一部由清代人编选评注,将应试诗与应制诗合选合刊的唐诗选本。
43、试帖??科举考试诗体名。
44、的中试诗题即为《湘灵鼓瑟》,结尾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就是描写湘灵鼓瑟的名句。
45、年十一,宋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46、明及清初不试诗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