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shǔ s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炎热潮湿。《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 在 安息 西数千里,临 西海 ,暑溼。”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 清 王鹏运 《<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亦作暑湿。
1、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有时。
2、主治痱子初起属暑湿.盛者。
3、前4卷为《尚论编》,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后4卷为《尚论后编》,推广春温、夏秋暑湿热病,以及温病症治方药,并附以与门人所论诸篇。
4、近年来医家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十滴水不仅内服治疗暑湿,而且外用可治痱子。
5、夏季来临,调养脾胃;吃苦尝鲜,平和康夏;气温升高,暑湿气盛;冰糖燕窝,调补虚劳;山药薏米,熬制成粥;健脾益胃,效果显著。
7、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8、故,夏防伤暑,防暑湿。
9、溽暑,犹言暑湿之气,指盛夏。
10、若邪热炽盛,可致暑湿弥漫三焦,或困阻中焦,或壅滞肺络,变化复杂。”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
11、天在上,有四季轮回,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
12、暑湿袭表型;发于夏季,鼻塞流涕、胸闷恶心、呕吐腹泻、头昏胀痛等等。
13、三外感,但能依前内伤所说之法而行,纵有外受风寒暑湿之患,亦极易治。
14、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
15、【主治】风寒暑湿,毒气攻注,经脉凝涩,蓄于筋骨经隧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发作连骨髓痛,乍歇乍作,或昼静夜发,来去不常。
16、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近而远之。
17、【主治】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利,腹痛;瘴气,及饮冷当风,头痛身热,伤食不化。
18、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治病的分证掌握上,要灵活运用,不可固执己见。
19、《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20、逞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他轻轻口勿了茧,并说等我们长大后请茧嫁给他。2.本方以湿温热重湿轻口渴尿赤、身热困倦为依据,为夏令暑湿病证常
21、……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风寒暑湿燥热(火),是四季不同的时令主气。
22、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23、譬如张子和,主张攻邪,曾云‘天之六淫,不可沾风寒暑湿燥火。
24、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
25、盖风寒暑湿燥火自外而致。
26、你不是风寒暑湿么?
27、肖国仕炎夏酷暑,一些人常因受暑湿刺激,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萎靡、倦怠嗜睡、口感无味、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现象,即“苦夏”症状。
28、当地人说,广东气候湿热多瘴气,所谓“岭南之地,愆阳所积,暑湿所居”(屈大均《广东新语》),本地人亦深受其害,多以当地特产的“凉粉草”熬制凉茶而稍解其苦。
30、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31、夏秋之季感受暑湿所致泄泻。合而
32、《蔡氏药帖》云∶治风寒暑湿头眩发热,表汗立愈。
33、o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34、本书在卷一里设风寒暑湿燥火八大门载入90个病症和。
35、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祛暑湿”。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