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dīngbǐng 基本解释:1.即丙丁,指灯火。●详细解释:1.即丙丁,指灯火。★ 丁丙字嘉鱼,号松生,晚年自号松存,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道光12年(1832),卒于光绪25年(1899),享年68。与兄丁申,有双丁之称。 丁丙先世据考源于山东济阳。明万历年间有丁际龙者,始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福岩村,其后五传至丁天相,再迁居钱塘。又三传至丁大容,大容与其子轼,喜诗文,有功名。轼之子国典,嗜学且喜藏书,因慕其先世北宋闻人丁顗,曾藏书八千卷,并有言曰:「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矣。」遂在杭州梅东里兴筑八千卷楼,作为藏书之所,丁氏聚书乃始于此。 国典次子名英,勤于读书,亦喜藏书,尝蒐购乾嘉学者与诸藏家秘藏,插架渐富。英有二子,长名申(字礼林,号竹舟),次名丙,清咸丰庚辛年间,太平军攻陷杭州,丁丙家室与藏书,悉毁于乱火之中。乱后,丙与兄申,踵继父祖之志,节衣缩食,锐意访求,蒐罗诸藏家散出的善本故籍,垂三十年之久,得书万余种,于是八千卷楼之名,闻名当世,与山东聊城杨绍和海源阁、江苏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浙江归安陆心源皕宋楼,并称清季四大藏书家。光绪33年,丁丙子孙因经商失败,亏负钜万,为偿清债款,遂将藏书售归江南图书馆(即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前身)。 丁丙除嗜书、藏书外,亦有着述,惜存世不多,有若干种且刻入[武林掌故丛编]。所刊刻书籍甚多,自咸丰4年(1854)至光绪25年间,先后刻成百余种,其中以[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着]、[当归草堂丛书]、[当归草堂医学丛书]、[西泠五布衣遗着]等5部丛书,最称钜着。其内容大多为乡贤先辈的专书及有关乡邦文献的着作。其所刻底本绝大部分为丁丙家藏,且为士林所罕见者。因此,丁丙藏书除志在保存文献外,并藉刊刻图籍,使古书能化身流传,传播知识的种子,实有功于学术文化。 丁丙藏书既富,所得必详加考校,晚年写定[善本书室藏书志]40卷,此书志着录八千卷楼所藏宋元椠本、明刊精本、旧钞佳本及着述稿本、校雠秘册,凡2,669种,为其藏书精华所在。丁氏除以藏书着名外,还以兴复文澜阁书为士林所称道。太平军之乱,杭州文澜阁阁毁书散,丁氏于兵火乱离之中,致力访求并蒐购散佚阁书。乱平之后,主持修复文澜阁并补钞文澜阁书,使其恢复旧观,于文物之维护保存,功不可没。--作者:沈新民
1、现藏南京图书馆的丁丙八千卷楼旧藏《茶书全集》即是乙本;甲本在国内未见,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有藏。
2、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
3、1例33岁男性因过量口服丁丙诺啡叔丁啡后发生急性肝炎、肾衰竭、无尿。
4、因丁丙的祖父丁国典想到他北京宋时的先祖有书八千卷,为继续祖志,将书楼题名为八千卷楼。丁氏宅院的祖居自清末、民国和抗战后日渐衰落,丁氏子孙徙居各处,八千卷楼也似“王谢旧堂”。
5、二百五当时,藏书家丁申、丁丙昆季,在战乱之中多方搜集八千余册,1880年巡抚谭仲麟奏请重建文澜阁,又延文士赴京据文津阁抄补,文澜阁始复旧观。
6、在留下住过对浙江历史上最有贡献的两人为晚清“八千卷楼”的主人丁申、丁丙两兄弟,他们堪称浙江文脉的保护者。
7、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
8、丁丙将所得书送入重建的文澜阁珍藏。
9、清以降藏书家如黄丕烈、丁丙、缪荃孙、李盛铎、傅增湘等人所藏《九僧诗集》,皆从毛氏本辗转传录。
10、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11、中国历史博物馆将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12、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局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
13、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